恭敬延壽的長者子
文/見濡法師

恭敬頂禮 獲福無量

  佛陀時代,有一位長者的兒子,年紀大約五、六歲,有一命相師為他看相,發現他很有福德,只可惜壽命太短,長者便帶著兒子到外道六師的住所,希望為兒子求長壽,結果外道六師紛紛搖頭嘆氣,表明無法滿長者的心願。

  長者於是帶著兒子來到佛陀的住處,再三頂禮佛陀,請求佛陀賜與他兒子長壽。佛陀告訴長者的兒子:「你到城門口,凡是看見進出的人,就向他們頂禮。」長者禮謝過佛陀後,歡欣地帶著兒子來到城門口。當時有一位鬼神,化作婆羅門的樣子,正想進城來,這小孩就向他恭敬頂禮。鬼神十分歡喜,就祝願說:祝你長壽。這位鬼神是被派來取孩童命的,但鬼神中有條規定,就是已說出去的話不能反悔,既然已為小孩祝願長壽,就不能再殺害他。正由於長者的兒子如此謙忍恭敬,才得以延長壽命。

信受奉行 圓滿佛果

  長者子依佛語恭敬禮拜每個人,得以延壽,不僅印證恭敬禮拜的功德,也是因為長者子對於佛陀所言,無絲毫懷疑,且能依教奉行,方能圓滿心願。反觀日常生活中,如果對於佛法心存懷疑,不能完全信受,就不易得到佛法的助益。對於父母、師長及其他人,心存我慢,亦無法得到他人誠心的教導,往往損失的還是自己。

  佛言:「我是已成佛,汝是未成佛。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因根機不同,所顯出的相貌也不同。若能將每一眾生都當未來佛,恭敬對待,則不僅能增益所學,開創光明無礙的人生,道業亦能有所成就,進趣圓滿佛果。(編按:典故摘自《雜寶藏經》)



>>閱讀相關文章

論恭敬 見鏗法師

孟子曰:「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。」又言:「恭敬之心,禮也。」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是人道之根本,具足此五者,人格才算完整。我國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倡行仁義之道,而獨尊禮。禮,必先從恭敬做起。

因地恭敬的殊勝果報 見必法師

日常生活是否以恭敬心合掌問訊?在上下課時,大眾禮佛問訊、向教授師問訊、以及師兄弟對面問訊,所流露的恭敬之心,是否一樣?菩薩的心是冤親平等,不念舊惡;在課業中,以誠懇恭敬的心請教與學習,其因心的不同,果報必定有所差別。

禮佛一拜 福智無比 見錙法師

回想起自己初入精舍學佛時,亦是親睹住持法師禮佛、拈香的威儀而被攝受,於是心中默想,「若欲當來為沙門,亦當如是行止之」,而心生歡喜,並對三寶愈益恭敬,故禮佛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如何化導當今脫軌之社會秩序 趙振昌(傳昌)

時代變遷迅疾,由於自我思潮的膨脹,社會充斥著功利主義,固有倫理開始傾頹,導致人與人之間衝突較以往頻繁;這種種現象皆由於物質文明進展過快而精神文明未同步進展,兩者落差而引起價值觀的改變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