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5
 
本期主題:同事攝.菩薩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菩薩為化,先同眾生苦樂等事,名為同事。」
菩薩為度眾生,慈心入世,
和光同塵中,善巧接引,攝化眾生同證菩提。


和光接物利群生—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我們學佛就是要普度眾生,要普度眾生,就離不開社會、離不開群眾。佛法講: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。」要想得到佛菩薩的加持,就要先把我們的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布施給社會,社會大眾得到利益了,諸佛就很歡喜,這就是一種方便。

  這種方便在佛法當中有四攝法──布施攝、愛語攝、利行攝、同事攝。「布施攝」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由這三種布施建立人脈、建立關係,最後以佛法去普度眾生。「愛語攝」,眾生喜歡聽好話,我就講好話給他聽;眾生喜歡聽柔軟語,我就講柔軟語給他聽;眾生喜歡聽慈悲的話,我就講慈悲的話,這樣來攝受眾生。「利行攝」,作利他之行為,來攝引眾生;人家有了困難,我們做利益他的行為,使他能夠得到方便。「同事攝」,隨其所樂,與之同事,攝引眾生,和光同塵、同其所好,這樣子去度他。

  所以菩薩要修四攝法,用這四種方法、方便去攝受眾生,先跟眾生結善緣,等到因緣成熟了,自然就能度化他,這是我們學佛的方便。

投其所好 與其同事

  四攝法中的「同事攝」,就是投其所好,他做什麼事情,我也跟著他去做什麼事情,藉這個因緣先跟他建立關係,進一步來弘揚佛法,使他能契入佛智,這就是恆順眾生而轉──先隨順眾生,進而把眾生轉成佛的智慧,這就是一種方便。

  要做到如此,自己要有悲願、要有定慧。舉例來說,這個人喜歡看電視,我為了要度他,也跟他一起去看電視,慢慢慢慢成了朋友,然後再告訴他:「看電視沒有好處,是慢性中毒,看多了眼睛會壞掉、心也會散亂顛倒;而且又浪費時間、勞命傷財!」他聽了這些話覺得很受用,從今以後再也不去看電視了。這就是同事攝。

  又如,這個人喜歡下象棋,我也跟著他下象棋,我下象棋的目的,不是真的在跟他遊玩,而是為了要度他。他去看電影,我也去看電影;他去爬山,我也去爬山……總之就是投其所好,先跟他成為朋友,然後再見機而行,告訴他來修行、信佛法、做功德。或者他在哪個機關做事情,我也想辦法調到這個機關,跟他共同做事情,目的是在度他。像這類的事情還有很多。總之,為了要度他,先和他成為同類,再想辦法度脫他,這就是同事攝。

恆順眾生 和光同塵

  佛法講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我們要普度眾生,就要恆順眾生。一般人都喜歡聽好話,所以我們度眾生,先不要給他一瓢冷水,例如看到信仰其他宗教的人,便講:「你是外道,怎麼可以學佛?趕快懺悔吧!」這樣就不是恆順眾生了。他雖然是外道,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,說不定我們自己也是外道,為什麼?所謂外道,是指心外求道,心遊道外就是外道;如果我沒有悟到菩提心、涅槃性,天天向外面祈求禱告,不也一樣是外道嗎?這就是佛門當中的外道。我們了解了以後,便知道有些人雖然不懂得心地法門,但他們也是想求道、想修行的人,只是病急亂投醫,找錯了門頭,不要怪他,他還是在醫病,只是因緣不好;如果遇到善知識化導,因緣成熟了,說不定修行一下就跑到我們前面去了,為什麼呢?因為道無老少,有道不在年高,無道空活百歲,我雖然學佛很久,不見得真正契悟;他有機會聽法,忽然一下因緣成熟,可能馬上就開悟了。如同舍利弗尊者和目連尊者以前也是外道,後來聽佛說法,一下就開悟了。所以外和內本來就是相對的,差別就在當下一念之間。

  明白以後,我們對於其他任何宗教、乃至於對所有的人,都要心量廣大、平等普度、平等心懷,要恆順眾生,才能度化眾生。所謂「和光接物」,「物」是指眾生,「和光」是指收攝、不顯露自己的光芒與優越。眾生的智慧、觀念、行為,有千差萬別;我們不要認為眾生有很多思想錯誤、觀念錯誤、行為錯誤,因此就捨棄了他,這樣就不是「和光」!要恆順眾生,和他打成一片,打成一片的目的是要「接物」,要把他度出苦海。如果眾生有一些壞的行為、習慣,我們不要馬上就去指責他、排斥他,假使排斥他,就沒辦法度他;而是用種種言語來安慰他、鼓勵他,使他對我們所說的話能夠信受奉行,進而受我們的勸導、薰陶,這就是恆順眾生而轉,先以方便善巧的方法,使眾生遠離壞的習慣、壞的行為,最後契入佛智、得到解脫,如此就能成就度化眾生的目的。

同事攝眾 利樂有情

  經云:「善男子!菩薩唯以大悲方便,入諸世間,開發未悟,乃至示現種種形相,逆順境界,與其同事,化令成佛」,菩薩以大悲心在世間度化眾生,「示現種種形相,逆順境界,與其同事」,這就是「同事攝」。世間上五花八門、形形色色,境界很多!菩薩就隨順種種因緣,示現種種形相來度化眾生,或現比丘相、或現比丘尼相、或現居士相、或現童男、童女相,乃至現老師的形相……觀音菩薩有所謂三十二應身,不外乎是藉這些形相,來啟發大眾明悟如來知見、了達人人都有佛性,目的是在這裡。

  菩薩就是要度眾生。我們行菩薩道,要想修功德,就要去普度眾生,所以經上說:「菩薩若能隨順眾生,則為隨順供養諸佛。」要想供養諸佛,先要恆順眾生,使每一個眾生都發歡喜心,都對佛法起恭敬心,恆順善法、恆順菩提……這樣子想,就是供養了諸佛,為什麼呢?因為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眾生是在念佛,佛是在念眾生、時時刻刻都想著要度眾生,所以我們使眾生歡喜、使眾生有善根,諸佛就很高興,如此便是供養了諸佛,這就是大乘的心量。我們了解這些道理,有了這樣的悲心、這樣的行為,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