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──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【一切如幻】



(一)

  佛言:「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。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视大千界如一诃子。视阿耨池水,如涂足油。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。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。视佛道,如眼前华。视禅定,如须弥柱。视涅槃,如昼夕寤。视倒正,如六龙舞。视平等,如一真地。视兴化,如四时木。」诸大比丘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本章的主旨是告诉修行人,修习如幻三昧,时时刻刻观一切法虚妄不实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都是假有,就不会因贪着外境而迷失本心。所谓「善恶如幻化,三界如空华。」一切善法、恶法,都是虚妄不实的,善法是一个好梦,恶法是一个恶梦;既然是梦,就是虚妄的。《金刚经》讲得更清楚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

  遇到境界时,要触物起照。触,就是接触;物,是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当六根一接触六尘境界时,马上就能觉照──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譬如看到桌上的茶杯,就知道茶杯是虚妄的;看见男女之相,起了贪爱,马上起照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……只要六根接触六尘,马上就能起觉照,这就是智慧。

  因为有定,才能产生智慧,由智慧而生觉照。观照一切诸法是空、是假、是中,就是天台宗所说的:佛智照假、佛智照空、佛智照中,这就是觉悟的智慧、佛的智慧。

  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天堂也是假、地狱也是假,东西南北、佛、魔、亲、冤都是假……乃至一切森罗万象,都是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深信这个道理,不断地思惟,重虑缘真,就能与如幻三昧相应。

  举例来说,水是氢和氧构成的──二个氢和一个氧加起来,就是水;分开来,就是两种元素,所以水是虚妄的、不可得的。进一步分析,氢和氧元素,乃至所有的物质,都是由质子、中子、电子所构成的,电子分析到最后,就是能量,所以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,了不可得。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水遇到高温就变成蒸气,水的相状就不存在了;再分析,水蒸气也是虚妄不实的,水蒸气一上升,遇冷就变成云、雨,乃至于变成雪、冰雹。冰雹和雪落到地上,遇到热,马上又化成水……这样去观察,冰雹和雪也是虚妄不实的。不论水、雪、雨、冰雹,都是遇缘产生的假相,如梦幻泡影。

  再举例来说,同样是「水」,龙王看到水,变成了宫殿;饿鬼看到水,变成脓血;天人看到水,就是琉璃……由于众生的业感不一样,所看到的也不一样,所以一切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。依此类推,所有的境界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相,都是幻化不实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这样去观察、思惟,就能够深信这个道理。

  人也是一样,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组合而成的。看见漂亮的女孩子,思惟、分析她是四大假合,离开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就没有一个女相存在,所以,女相是虚妄不实的,男相也是如此,乃至畜生也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假合而成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

  再进一步分析,地、水、火、风也是虚妄的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如果诸相是真实的,不是虚妄的,就不会产生变化。例如,现在有些男孩子认为当女孩子很好,就请医生作变性手术;或是女孩子觉得当男孩子很好,也去作变性手术,变成男孩子。如果女相、男相不是虚妄的,怎么能变化?所以男相、女相也是虚妄的。一切诸法都是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都不是真实的。

  依这个方法去观察、去观照、去思惟,重虑缘真,十而百、百而千、千而万……思惟相应了,看到任何境界、人、动物,乃至于看到天堂、地狱……不论好的境界或坏的境界,都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一切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《楞严经》云:「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」了达一切相都是虚妄的,最后证到如幻三昧,就入菩萨位。修了如幻观之后,无论看到什么境界,了知好、坏都是虚妄不实的,就不会再起贪爱、起憎恨,心就能得解脱。


(二)

  佛言:「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」一般人都想追求富贵、希望得到高官厚禄,为了求得一官半职,不惜一切代价。佛说:「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」王侯之位就像缝里的灰尘一样,不值得贪爱。

  「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。」一般人都想要黄金、宝玉,认为这些是最贵重的东西,愈多愈好。但是黄金、白银对于佛来说,就像瓦砾一般,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。想想看,人一旦有钱了,如果亲友来借钱,不借,就得罪了亲友,彼此就变成了冤家;小偷知道你有钱,千方百计地来偷,或是绑票、勒索。所以有了钱,每天都在担忧、恐惧之中,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。因此,佛说黄金、宝玉就像石头、瓦块一样。

  晋朝有一位富豪石崇,家中有一座金谷园,建造得富丽堂皇,由于他经常跟皇帝的舅舅王恺比财富,最后身败名裂、丧身失命。慢慢去观察,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正当地使用钱财,就会造作种种恶业。现代人也是一样,有了钱财,更加贪得无厌,拥有无数的豪宅、轿车、美人……而不知道一口气不来就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,佛「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」,这样思惟就能灭除我们的贪心。

 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,有一次入定观察,知道有一位木匠师傅,只剩下七天的寿命,佛就想去度化他。第一天,佛到木匠家里化缘,木匠不肯见佛。第二天,佛又来化缘,木匠就说:「世尊,您现在来化缘,我没有钱修布施,因为夏天我要建一栋很凉快的房子、冬天要建一栋很温暖的房子,送给我儿子。我的儿子要娶媳妇,娶了媳妇、抱孙子以后,我才能布施供养您。」

  佛陀又去了第三次,木匠师傅还是这么讲,不肯布施,佛就离开了。没多久,木匠师傅在装房子的屋梁时,把斧头放在屋梁上。从屋梁下来时,不小心摔了一跤,这时斧头就从屋梁上掉下来,正好打在木匠头上,木匠师傅当场就死了。佛法言:「有财当布施,为善当及时,钱财五家有,不施悔恨迟。」为善要及时,临死的时候,才想来布施、供养、作功德,可能都没有机会了。

  什么是「钱财五家有」?一是水灾、二是火灾、三是土匪强盗、四是败家子、五是贪官枉法,贪官随便给你安个罪名,捉去坐牢、就没收财产。所以,钱财从来都不是属于自己的,要赶快作功德、做善事,积功累德,「不施悔恨迟」。明白这些道理,视金银、宝玉犹如瓦砾,就能除去我们的贪心,不致造作种种恶业。所谓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」,善用钱财广修功德,这些功德才真正是自己的,如此,才能真正发挥钱财的功用。

  「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」纨素是指细致有光泽的白绸绢,有些豪门世家穿的衣服是绫罗绸缎,不断地追求时髦、名牌,心就迷失了。所以佛「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」,「敝」就是坏的东西。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「点净」,就是把坏的衣服布料补到新衣服上,目的是破除我们心中的贪爱、执着烦恼,以达到清净。

  「视大千界如一诃子。」很多人都想统一世界,成为世界之主,却不知道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是虚妄不实的、是无常的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例如,有的国家元首想要征服世界,作世界的霸主,因而引发战争,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,最后甚至亡国。过去的军国主义、希特勒就是如此,这都是因为贪得无厌造成的恶果。所以,佛教导我们「视大千界如一诃子」,了达世界就像一颗诃梨勒果一样,所以不生贪爱,把广大的土地看成芝麻一般,不值半毛钱。

  「视阿耨池水,如涂足油。」什么是「阿耨池水」?就事上而言,阎浮提有一个阿耨池,有一天,目连尊者和一沙弥用神足通飞到阿耨水池之上,看见阿耨池水清澈无比,里面尽是金沙,沙弥起了贪心,随手装了一罐金沙,准备飞走时,却失去了神通,无法飞空。所以,佛视阿耨池水就好像涂足油一样,到处都有,不值得贪爱,把它看淡、看破。从理上来讲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就是指心水。

  「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。」「方便门」是指六波罗蜜,乃至于种种三乘权法。佛说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方便法门,目的是使众生深入佛法,契悟心性。然而,假使对方便法门起了执着,有了法执,对修行就会产生障碍,所以要视方便门犹如化宝聚,幻化不实,借此破除对法的执着。

  「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。」佛法当中有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无上乘。假使存着有所得之心来修行,想要追求最高的无上乘,这也是一种执着。修行就是要归于无所得,因为所有可以得到的东西,有得必有失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所以无上乘是在契悟自心,什么都要看破、什么都要放下,不要去求,这念心一切都是现成的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当体即是,动念乖真,这就是无上乘。悟了以后,还要不执着,这才是无上乘;假使起了执着,就是「头上安头」。所以「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」,好像是作梦得到黄金、白银一样,等到梦醒了,什么都没有。


(三)

  「视佛道,如眼前华」,我们要「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」圆满这些功德,又不执着功德,明白功德也了不可得,佛、魔、恶法、善法……一切法都了不可得。世间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,只要是相对的东西都是虚妄的,了不可得。不可得之心不去不来、不生不灭,这才是最真实的。

  佛有三身,有法身佛、报身佛、化身佛,释迦牟尼佛「三只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历劫勤苦,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、三十二相,佛的应化之身,最后入涅槃也是了不可得;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,也是属于有为法、也是生灭。真正的佛是无念、无住、无为、无求、无得,就是当下这念心,这才是真真实实的,其他的都是方便,如眼前华虚妄不实。

  「视禅定,如须弥柱。」佛经里提到的百千三昧都是禅定,而这里所指的是「四禅八定」。四禅八定属于不动业,就像须弥柱一样,但是只有定而没有慧。而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心,定当中有慧、慧当中有定,定慧不二这个心没有妄想,就是定;心当中没有形象、没有取舍、没有昏沉,保持觉性就是慧。一切都是本具,有定又有慧,就不是须弥柱。

  「视涅槃,如昼夕寤。」这里所说的涅槃,是指小乘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。小乘修三十七助道品,证到五分法身、证到偏空之理,尚余现世报身未灭,就是有余依涅槃;最后灰身泯智,即是入了无余涅槃。小乘认为出三界、了生死,是最高的境界。但是,在佛看来小乘的涅槃就如昼夕寤,等于白天或晚上疲累了,休息一下,只是个化城,只走了三分之一,还有法执未破,所以这种涅槃也不可执着。

  「视倒正,如六龙舞。」众生执着身体为实有,把假的当作真的,在色身上作种种装扮;执着不清净的身体为清净,迷失本具的清净心,因而起了身见、贪爱,造作恶业枉受生死轮回,这就是颠倒。不了解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;有情众生色身有生、老、病、死;心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迷失了清净心,妄想颠倒,不知道菩提、涅槃才是真常,把无常当作常、把不净当作净、把无我当作有我。以五欲境界为乐,而不知道修善最乐,不知道得到禅定,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脱离三界,是最快乐的;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「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」,不知道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涅槃四德才是真实的。

  所以,要破执、出离三界,就必须要有正知正见。以修不净观为例,修「九孔流不净」,时时都要想到色身是不清净的。祖师云:「佛说一切法,为治一切心;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不净观也是方便法,修四念处观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。假使把执着色身以为清净的颠倒破除了,却又把不净的东西当作实实在在的,这又是一种颠倒。在凡夫眼里「四念处观」就是正,但在佛来说,还是一种方便;就像二乘虽然是正,但就佛的角度而言,还是颠倒。

  「视倒正,如六龙舞。」「六龙」,就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好像六条龙在玩把戏一样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

  「视平等,如一真地。」佛观诸法平等,一个是空性平等、一个是佛性平等。空性,指的是诸法缘起性空;佛性平等,指的是人人都有佛性。所以,视平等的佛性「如一真地」。《法华经》中提到,小乘、中乘、菩萨乘三乘,都是佛的方便说,最究竟的只有一佛乘。一佛乘,就是一真地、一真法界。一切万法都回归到一真地,其余的都是方便说。

  「视兴化,如四时木。」我们都希望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;希望佛法兴盛、正法长存、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;希望人人都能得解脱,每一个人都能圆成佛智。世间上一切都有生有灭、有成有败、有生有死,没有永远兴盛的事物。佛法也是如此,也有兴衰,就像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时木一样。春天萌芽,夏天长得很茂密;秋天时,叶子就会脱落;冬天到了,树木就会凋零。佛法分为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时期,就证明众生的根机有深、有浅,因缘各有不同。佛法离不开世间法,也是随着时节因缘、随着众生的根机而有不同说法。

  明白了以后,随缘尽分,修一切善,而不执着一切善,始终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实自性。虽然了知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但无常不妨碍真常;世间一切都是假的,也不妨假戏真做。悟到这些道理,就能修菩萨行,所谓「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」,这才是真实的佛法。

  这一章告诉我们,借由文字般若,起观照般若,最后证实相般若,这就是般若的智慧。(全文完)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