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苦中解脫(一)
於自由時報92.05.24(六)刊載

 

  禪修的目的,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從苦中解脫。要得到真正的解脫,首先要檢討反省,看看自己有什麼事情看不破﹖放不下﹖如果心中有執著,就必須學習看破、放下。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,就是煩惱、生死的因。

  「生死」,一個是現在的生死,一個是未來的生死。我們現在的煩惱就是生死;心念的生滅就是生死;執著就是生死。有了這些因,將來就感生死的果報。人命無常,非常的脆弱,《八大人覺經》提到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,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時時依經文這樣思惟,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,如救頭燃這樣迫切,才能轉化煩惱、得到自在解脫。

  一般人的煩惱與執著很多,這念心迷失了,便無法體會了生死的重要性。不知道人命無常,等到閰王爺來報信,一口氣不來時,才手忙腳亂、驚慌恐怖,卻為時已晚。所以了生死,要從現在開始做起;從我們當下這念心去了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)
於自由時報92.05.27(二)刊載

 

  想要了生死,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生死?生死是一種果報,這種果報是過去的因所造成。過去種的因,現在感果;現在種的因,未來感果。有因才有果,沒有因,就沒有果;要了生死必須在因中努力。

  修行學佛,首先要了解人生是苦。對苦的道理不了解,是造成生死的因;不知道什麼是「苦」,就沒有辦法成就道業。佛法講「苦」,要知苦才能了苦,如果對於苦沒有深切地認識、體悟,功夫是用不上的。中國的佛法雖然提倡大乘,但是大乘是以小乘為根本;八正道、三十七助道品、四諦法門都是小乘的法門。所以,如果對四諦的道理不了解,就沒有辦法契悟大乘的道理。

  佛法提到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修行要把四諦的觀念堅定地落實,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。知道什麼是苦,斷離造成苦的因;欣慕涅槃的常樂我淨,透過修道,斷除煩惱以趣向涅槃。為什麼要修行﹖就是要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而修行首先要知苦,假使不知道苦,修道就不容易成功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)
於自由時報92.05.29(四)刊載

 

  有些人雖然知道人生是苦,但是並不深切。其實,人生的苦是很實在的。以生苦為例,每個人都要從母親肚子裡生出來,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大哭,這是因為他到了一個新的世界,感覺不適應,覺得這個世界很苦。
小孩在母親肚子裡是一個世界,出生後又是另一個世界。母親肚子裡的空氣和外界的空氣不一樣,嬰兒出生到這個世界,就好比一個熱帶的人忽然間到了寒帶,氣候強烈的差異就是一種苦。

  如果這小孩前世造了惡業,今世遇到不好的父母,家庭也不好,事事都不如意,這就是一個壞的環境,如果這位母親脾氣不好,對人生的道理也不了解,住到這種母親肚子裡,胎兒就非常辛苦。或者母親喜歡吃冰,孩子在腹中就如同在冰天雪地裡,十分痛苦;如果喜歡吃燙的,胎兒就好像在湯鍋裡面被燙一般,胎兒在母親腹中就好像坐牢一樣,這些就稱為胎獄之苦。

  如果夫妻之間缺乏常識,懷孕之後還有性的生活,一旦嬰兒的父親有傳染病,很有可能就傳染給嬰兒。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就是畸形、六根不全,或有先天性的疾病,有些是前世的因,有些是現在的因所造成,以上這些都是生苦。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,完全受父母親所影響,這就是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四)
於自由時報92.05.31(六)刊載

 

  孩子在母親肚子裡是苦,生出來也是苦,十月期滿就要到外面受苦。胎兒經母親產道出生時,如山夾體,痛苦難忍;如果遇到母親難產,必須剖腹生產,這時對母親及肚子裡的小孩都非常危險。另外,嬰兒的肌膚非常細嫩,離開母體之後,因為空氣中有壓力,皮膚受空氣摩擦的感覺,如同刀割,嬰兒因為覺得苦而放聲嚎哭,這些都是生苦。

  為人母者,生第一胎時就覺得痛苦,這時會想以後再也不生小孩了,可是往往不久之後又懷孕;這就是一種迷惑,就像我們生病一樣,病中忍受種種的病苦,病好了之後,很快就把之前的痛苦遺忘,這是一樣的道理。任何人都逃不了生苦,上至權貴豪富,下至販夫走卒,都要從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,每個人都會經過這一關,這就是生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五)
於自由時報92.06.03(二)刊載

 

  人一出生之後就逐漸老化,沒老之前,每個人都會生病,沒有那一個不生病的。古德云:「英雄只怕病來纏」,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,驍勇善戰,孔明提醒他說:張將軍啊!我看你什麼都不怕,不過有一件事你一定會怕的,於是寫了一個「病」字在他手掌上,張飛一看,馬上就流淚了。現在雖然身強力壯,但是抵不過人生無常,說不定過幾天病就來了,到那時病苦纏身,任何英雄偉業也無法成就;對修行人而言,念佛也不能念、打坐也不能打,想要用功都很難。

  所以在身體健康時,就要警惕生病時的苦痛,趕快用功。這個世界上,有錢人會生病,沒錢的人也一樣,病是非常公平的,無論你貧窮或富貴,只要生了病都一樣要受苦,所以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。現在有很多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,並非有錢就可以醫治好,像愛滋病、癌症、糖尿病……等,這些疾病很多都是不容易治療的。現在科學這麼發達,為什麼治不好﹖就是由於眾生的業。


從苦中解脫(六)
於自由時報92.06.07(六)刊載

 

  我們的病從身體而生,身體從業報而來。過去種了善業,今生身體就得到好的果報;過去造了惡業,身體就得到壞的果報。無論好的、壞的,同樣都會生病,有了病以後就是苦。

  現在科學很發達,但是再發達也沒有辦法發明一種藥,能夠把現在的病都治好。有很多病,歷經長時間的研究終於製造出解藥,不久之後卻又出現了一種新的疾病,這種病又要經過長時間的研究,一年、二年甚至十年、二十年,都找不出解藥;以佛法的角度來看,就是因為眾生的「業障」。這世界上有癱瘓的植物人、愛滋病、癌症、糖尿病,這些病都沒有藥物可根治,因為這是一種業果,業果現前時是很不容易轉的,除非有大願力、福德力,才能重報輕受。唯有透過修行,除去心中的貪瞋癡,才能做到心不為病所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七)
於自由時報92.06.10(二)刊載

 

  人的年紀漸長之後,就要經歷老苦。年紀大的人,腰駝了、視力不佳,行動、吃東西都不方便,老態龍鍾,甚至被年青人討厭,看起來很可憐。人從出生以後,就一天天地老化,沒有那一個人不會變老,老是一種苦。

  有的人會想,等我老時再來修行、用功,其實一步入老年,要用功,就很困難。想聽佛法,一聽就打瞌睡,耳朵也聽不清楚;想打坐,全身酸痛,也坐不久;想拜佛,拜下去不容易爬起來;到了這個時候,才會知道老的痛苦。而且人命無常,所以不要等到老時才想用功修行,應該積極從現在開始努力。

  人到面臨死亡的時候就更痛苦了。我們的身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所組成,人到了臨終的時候,四大分散;如果是地大先分散,還沒有往生,身上就一個洞一個洞地開始腐爛,神識彷彿作夢一般,眼前所見都是山崩地裂的景象。如果是水大先分散,就會出現排泄失禁的徵兆,晚上作夢,看到遍地都是洪水,驚慌恐怖,無處可逃。如果火大先分散,身體沒有熱氣了,就譬如有很多病人,身體是冷冰冰的,臨終時會看到遍地都是猛火在燒。如果是風大先分散了,就會看到遍地都是狂風大作的景象;假使這一生造了很多惡業,臨終前就會看到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種種恐怖的境界。這些境界,必須靠平日用功,心安住在善法、善念上積極努力去做,才能從這種死亡的痛苦中解脫。


從苦中解脫(八)
於自由時報92.06.12(四)刊載

 

  假使我們修禪定修到一心清淨的境界,乃至這念心達到金剛不動,證到寂滅涅槃、證到空性,菩提心現前時,此心契入金剛定,沒有生滅的念頭,我們身體四大自然也會轉化成清淨四大,圓寂之後,肉身不壞,如此就成就全身舍利的功德。

  如果平時不用功,臨終時不僅受病苦折磨,而且,身體的四大正在分散,那種痛苦難以言喻。所以古德說:凡夫不修行,臨終時就好像生龜脫殼一般,實在是非常痛苦。

  修習禪定的人,這念心時時作主,經常保持覺性不迷失,六根清淨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貪著,不起染污,心時時保持在定慧當中,白天是如此,晚上也是如此;順境、逆境也如此;一年如此,三年五載也是如此。甚至十年、二十年都能維持這樣的心境,這一生就能了生死。


從苦中解脫(九)
於自由時報92.06.14(六)刊載

 

  了生死要從這念心去了,現在就要練習讓這念心能作主,否則等到臨終時就來不及了。有很多人不了解,不知平時要努力,只是在等待中虛度光陰。例如有些人沒有研究過佛法,聽到十念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,就認為不用努力了,只要等到臨終十念就好了。這種僥倖的想法,實在是非常危險。

  所謂「十念往生」,十念就是正念,平時心經常保持正念、正定,臨終時才能提得起念佛的念頭。平時沒有修行,人到臨終的時候,神識、意識昏迷,而且身體有病、四大分散,痛苦萬分,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,這時候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便很困難。

  所以,修行要在平時,有很多人不了解,平時不修行,只想臨終時等待阿彌陀佛來接。其實十念是要靠我們平時保持正念,臨終即使四大分散時,這念心始終在禪定當中,所以念佛就是修定,念佛功夫成就了,達到一心不亂,這念心恆在定慧,才能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)
於自由時報92.06.17(二)刊載

 

  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做「助念」,認為人死後,去幫亡者念佛就是助念;其實這稱為助念並不恰當。真正「助念」必須在人將臨命終時,至神識脫離軀體的這段時間,幫助亡者提起正念。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時日後,再為亡者誦經、念佛、植福,這是藉由修習善法的方式,將功德迴向給亡者,資增其福德,令其將來投生到較好的地方。

 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,必須要有正念才可以。助念就是人到臨終時,尚有氣息存在,然而他的心意識已在昏沉中,糊里糊塗,這時他的親戚朋友、同參道友,發了善心、慈悲心,在旁邊稱念阿彌陀佛聖號。臨終的人心意識在迷迷糊糊中,聽到旁邊有人在念佛的聲音,就能提醒自己趕快念佛、趕快提起正念。無論是藉由誦經、念佛,讓往生的最後一念仍能保持正念,就能超生善道、超生淨土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一)
於自由時報92.06.19(四)刊載

 

  助念的意義在於藉由誦經、念佛,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,只要臨終者的最後一念仍能保持正念,就能超生。然而超生到那裡?端看往生者的福德,有福德者,就可以超生到人道,保得不失人身,所以仔細想想,只想靠別人在臨終時助念,的確是很危險的一件事。

  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中提到「十念往生」,臨命終時正心稱念佛名最後也能往生淨土,不過淨土有四種: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。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,能夠往生到凡聖同居土,保得人身已經是很好的果報。如果平時沒有念過佛,甚至對佛法心存反感的人,臨終時聽到念佛的聲音,可能反而會產生害怕或排斥,助念就很難發揮作用。這時,只能作功德迴向給他;功德,對亡者而言,就如同世間人需要錢財一樣,陽上人經由誦經、念佛,修善積福,仗三寶慈光加被,回向功德給亡者,使其能得到福德、利益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二)
於自由時報92.06.21(六)刊載

 

  念佛往生的法門是佛陀大慈大悲,不但要救活的人,即使是臨命終的人也要救。所謂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人到臨終時,往往能心生悔改,所說的話也是良善的。例如,有些罪人快到槍斃的時候,往往會發自內心地懺悔,只是已經判死刑了,此時悔改也於事無補。但是,佛法慈悲、平等,佛菩薩心量廣大,真正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什麼人都願意度化。為了使每個人都有悔改的機會,重新開始的希望,即使是臨命終的人,只要能夠心存懺悔,佛菩薩還是可以救度往生。

  但是,如果心存僥倖,只想等到死期現前了,再來悔改,這不是很愚癡嗎?生死要在平時了,平時就要用功,時時保持正念,轉化自己的煩惱。如果平時不努力,只想臨終時找人來助念,等到此時才要努力念佛,希望藉此往生淨土,其實是非常靠不住的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三)
於自由時報92.06.24(二)刊載

 

  有些人認為,平時我們幫助別人助念,等到往生時也會有善緣來幫自己助念,這種本著慈悲心幫別人助念的想法,當然可以。但是,不要存有等別人來助念的依賴。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,中國有一句俗話說:「個人吃飯個人飽,個人生死個人了。」平時要發這種了生死的心,提醒自己世間無常,要精進用功。

  「十念往生」是佛陀慈悲,為五逆十惡的人所施設的法門,然而我們現在不是五逆十惡,怎麼還能甘於墮落!明白這些道理,不要等到臨終,現在就要努力。

  如果平時不用功,只想等到臨終十念,就好比學生參加考試,平時不讀書,等到考試時,希望靠別人幫忙作暗號讓自己過關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如果自己平時用功,考試時就不需要別人幫忙,而且時時都能將佛法運用出來,這樣參加考試就沒有問題了。生死,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,真正要想了生死,就要靠平時的用功努力,幫助自己通過考試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四)
於自由時報92.06.26(四)刊載

 

 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關,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,如果平時不用功,只想依靠臨終十念,其實相當危險。就如同乾旱結束,豐年到來,放著白米、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;卻要吃草、吃樹皮這些在乾旱時吃的東西,豈不是愚癡顛倒!

  學佛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,修行很難成就;平時不燒香,臨時抱佛腳並不可靠。所以,要時時把生死放在心上,精進用功如救頭燃一般迫切。生死是什麼?就是自己的執著和煩惱,有執著煩惱所以有生死之苦;眾生總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為樂,在短暫的欲樂追逐中起煩惱、生無明,受生死之苦。所以,要常思惟人生的苦,明瞭苦的根源,才會積極轉化煩惱,從苦中解脫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不要有臨終時再來努力的依賴與等待。修行,要從現在開始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五)
於自由時報92.06.28(六)刊載

 

  八苦中第五是「愛別離苦」,每個人有種種執著、情愛;有父母之情、兒女之情、同學之情、朋友之情。古人說: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」、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」,人無法永遠在一起,有生必有死,有聚必有散,到了分離時免不了要痛苦,這就是愛別離苦。而且愛太深了,煩惱就容易現前,所謂「愛就是恨,親就是冤」,例如有些人,成了好朋友,不到一星期,忽然彼此仇恨起來了,為什麼?因為看到對方和別人要好,心裡生起了嫉妒心,愛就變成恨,親就變成了冤。而與自己非親非故,沒有因緣的人,反而很難成為冤家。

   明白愛憎冤親的痛苦,就要將這種「愛」轉過來,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愛的執著中,佛法不是不要愛,而是要將這種小情小愛提升,成為能愛一切的慈悲心。菩薩有四無量心: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,把這種情愛轉化成慈悲心,更能護念利益所有的人;能夠作到心性平等,沒有分別取捨,心當中海闊天空,自然就沒有煩惱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六)
於自由時報92.07.01(二)刊載

 

  儒家說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都是一樣,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,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慈愛,對於別人的子女也要慈愛;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道,對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,這個心就是平等了。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,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紀相當的人,對待他們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;與自己同輩的,就當做自己的兄妹來看待,這就是一種平等心。

  不過,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進一步。佛法講人生有三世因果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我們今生有父母,過去也有父母,不僅對今生父母要盡孝,對過去的父母也一樣要盡孝。要盡孝、報恩,就要精進修行,道業有所成就,才能度脫生生世世的父母。俗語說:「一子成道,九族昇天。」所以,我們這一生,一定要抱著成道的心,精進修行。成道就是了生死,煩惱轉化了,生死了了,不僅個人的道業成就,以此清淨功德,回向資福累劫父母,更能救度其脫離苦難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七)
於自由時報92.07.03(四)刊載

 

  八苦中第六種苦是「求不得苦」,人生在世,求不到的事情很多,例如學生在學校裡希望要拿第一名,雖然是這麼想,可是始終無法稱心如意,心當中就起了煩惱。面對學業、事業懷抱很大的期望,期望達不到,就是苦。人心是貪得無厭的,有了一萬想十萬,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,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,甚至於整個台灣、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。但是,即便是得到了整個世界,也許還想要征服太空,可見人心的慾望沒有窮盡,這個就是求不得。得不到自己希求的,苦就現前了。

  所以,佛法強調要「知足常樂」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,而是要我們知足、安住,從因中努力;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,在果當中追求、比較,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,因求不得而痛苦。以讀書來講,覺得能讀書、學習是很大的福氣,用這種態度把學問研究好。至於未來會如何發展,是未來的事情,如果一直分別比較,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種種困擾。修行人也是一樣的,心要時時保持安定,人在那裡、心在那裡。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,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,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八)
於自由時報92.07.05(六)刊載

 

  「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」,因為只要有所求,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,就會起煩惱,這就是求不得苦。佛法中提到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妄想的心歇止,清明的心自然現前。儒家也是這麼講: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一個人心中沒有貪求,品德自然高超。

  有人會問,如果什麼都不求了,不是消極悲觀嗎?其實,真正心中達到無所求,亦不妨礙有求,因為有求就是用,無求就是體。這念心無欲無為,有求就是這念心的起用,心中安住正念,起用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。求,要從因上去求,求自己時時刻刻起善念,不起惡念;求自己要不斷精進、發大願,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;求自己要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不度。所以求了以後,又歸於無所求,就是真正的菩薩行,真正的般若智慧。如此,我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。心安定下來了,我們的智慧、定力,乃至於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。


從苦中解脫(十九)
於自由時報92.07.08(二)刊載

 

  想要無所求,就要把名利財色看破,心能作主,不隨境界攀緣、馳逐。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,心平靜了,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,此時就是定慧、解脫與自在。這時亦不妨礙有所求,因為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有求、無求都不離當念;都是自在解脫。

  例如,靜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脫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知見觀念正確,參禪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。然而,很多人學打坐,並不知道這個道理,反而是在求感應、求神通,起了這種心念,雖然修習的是出世法,也變成世間法了。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脫,可能還會走火入魔,這都是因為想法不正確,心念不清淨所致。

  由此可知,同樣是一件事情,由於觀念不一樣,所得到的果報也不一樣的。所以要時常檢討反省,看看自己的心念,在日用中、在有求的事相中,心中有沒有貪求、得失的念頭?如果有了過失,就要馬上改進,回歸當下無欲無為的這念心,凡事要在因中努力,不在果上執求,如此才能遠離求不得的苦惱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)
於自由時報92.07.10(四)刊載

 

  八苦中第七是「怨憎會苦」。過去有冤結、不想見的人,偏偏會碰到,這就是怨憎會。例如過去和某人吵架,甚至發了惡願,從今以後再也不相見。可是這個世界非常小,尤其現在交通發達,天涯若比鄰,過了一段時間,在某個因緣下,彼此又碰面了,一旦相遇,雙方心裡都不好受,這種情形就是怨憎會苦。

  為人處世,處處都要留退路,留個以後相處的餘地。佛法云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」如果我們結了惡緣,將來見了面,避也避不了,徒增煩惱。所以平時要多讚歎、多欣賞別人的好處,不要去嫌棄別人的缺點,乃至阻撓別人做事。

  有些人心量很狹小,看到別人走運了,事事順遂,自己就心生嫉妒;或者,為了一點小事,心生芥蒂,始終放在心中,甚至公報私仇。因為心當中還有執著、怨恨,這種報復之心、小人之心、眾生之心,即是三塗惡道的因,將來就感墮落的果報。所以心量要廣大,不要報復、計較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一)
於自由時報92.07.12(六)刊載

 

  佛法提到對待眾人要冤親平等,心量廣大。儒家也是這麼說,對人要寬宏大量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。對於別人所說、所做,傷害自己的事,要學習去原諒;而自己對待別人的言行,就要時時反省改過,這個就是真修。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如此,就不會有怨憎會苦了。

  相信佛法、並且願意落實的人,就能超凡入聖;即便不信佛法,墮入地獄的人,佛菩薩的心量廣大,也會到地獄救度眾生;如同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要度盡地獄所有眾生,自己最後才成佛。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心願、心量,心中就無冤親之分;既然沒有冤親分別,無論什麼煩惱,都會轉化清淨,如此,這念心自然能得解脫。

  佛法不是口頭禪,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論,而是必須實踐的一種學問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,所以,要養成冤親平等的觀念,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實行,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會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二)
於自由時報92.07.15(二)刊載

 

  以前有一位董事長很發心,希望作大布施、大功德,用來建設道場,當天,道場請了一位學佛一段時間、也很發心的居士作陪客。兩個人一見面,你看我,我看你,神色十分詫異!後來彼此之間講話了,說:「你也學佛了,我也學佛了,我們不看僧面看佛面」,兩人笑一笑、握握手,就和好言歡了。原來,親近道場許久的這位居士,以前在那位董事長的公司做過事,由於一些事情,和董事長起了衝突。沒想到,經過幾年以後,又在這個地方不期而遇,這正是怨憎會苦。

  所謂「不看僧面看佛面」,還好兩人憑藉著修習佛法的力量,以慈悲、智慧,才能馬上解冤釋結。所以我們與人相處有了不愉快,要有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的觀念,這是最重要的。在平時,就要多結善緣,如此無論走到那裡,都有人幫助;走到任何地方,都會左右逢源,這樣子就沒有怨憎會苦了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三)
於自由時報92.07.17(四)刊載

 

  八苦中,最後一個是五陰熾盛苦。人可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大部分。精神是指心的活動,歸納為受、想、行、識四種心理狀態,這是屬於心法。物質是指身體,可分為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,亦即色法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合稱五陰。

 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,如頭髮、指甲、骨頭為固體型態,屬於地大;身上的水分,如唾液、小便、血液,屬於水大;身上的熱量屬於火大;出入息屬於風大。所以說身體是四大假合,隨因緣聚合的假有。但是,眾生認取這四大假合的色身為真實,因而產生了執著,認為這個就是「我」,起了我執、我所,就是眾生境界。一旦產生我執、我所,就開始分別、計度,起種種煩惱,讓身心不得自在,這在佛法來講,就稱為五陰境界、五蘊境界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四)
於自由時報92.07.19(六)刊載

 

  「五陰」又稱為「五蘊」,「蘊」是積聚的意思,表示人的身心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法積集而成;「陰」有遮蔽之義,意指這五法遮蔽了我們的本心本性,這個心就有塵垢、塵勞,有塵垢、塵勞就是生死的根本。

  一個人無論活到多少歲,都要受五陰的影響。尤其是在十餘歲到二十餘歲這一段期間,人的身體正處發育階段,生理、心理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因為受到身心變化所造成的衝擊,靜也靜不下來,坐也坐不住,一坐下來身心都不舒服,坐在這裡就想動,靜也不是,動也不是,這就是五陰熾盛。

  因為心始終定不下來,感覺很空虛、煩惱,如果不知轉化、調整;嚴重者就會開始追求刺激、造作惡業,做種種不正當的活動、消遣,進而蹺家、蹺課,甚至於養成不良的習慣,自己的學業、課業,乃至於人格就會愈來愈走下坡,最後演變成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問題。

  究其原因,並非年輕人自己想要有這些壞習氣,而是由於生理和心理產生了衝擊,這就是五陰熾盛苦,色受想行識像一把火在燒,使人的身心都不能平靜、安定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五)
於自由時報92.07.22(二)刊載

 

  我們心當中有三把火,第一個是瞋火,所謂「無明火高三丈」,有些人常常喜歡發脾氣。在學校裡面與同學發生了爭執,或是受了老師的責備,心中悶悶不樂,回到家裡借題發揮,向父母、兄弟姊妹出氣,這就是瞋火。第二是飢火,肚子餓了,想要吃東西,可是卻沒有錢買眼前所見到的食物,這個時候想吃吃不到,肚子裡就像有一把火在燒,燒到很難受,就去偷、去搶,甚至綁票勒索,如此愈來愈多的煩惱,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。

  儒家說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面對心中的飢火,就是要忍耐,假使無法忍耐,一旦面對貧窮的生活,吃也吃不好,住也住不好,就會去偷、去搶了。在佛法來講,對治瞋火、飢火的方法就是要忍,忍心不動,經常誦經、持咒,時時檢討反省,起了一念瞋心、貪心,馬上慚愧、懺悔,五陰熾盛的火自然止息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六)
於自由時報92.07.24(四)刊載

 

  第三把火就是欲火,男女之間,男眾看到女眾,女眾看到男眾產生一種貪愛,此即欲愛、色愛,這念貪愛的心,就是一把火,欲火一燒把人們的理智都燒掉,心中迷糊顛倒就會做錯事。假使心念一動,馬上覺察發起一個慚愧心,這個火就燒不起來了。

  可是一般人缺乏定力與智慧,愛欲的心念一動,時時刻刻遷流,一直在想這個事情,念念不忘,甚至晚上做夢也在想,就會愈來愈糊塗,這個火愈燒愈厲害,失去了智慧,無法作主,就會闖下滔天大禍。社會上亂倫、性侵害等事件,或者男女間不正常的關係,都是因為這一把欲火,把自己的智慧都燒光了,自己作不了主,所以這些業障通通都現前了。

  要想熄滅瞋火、飢火、欲火,就要經常檢討反省、慚愧懺悔,誦經、持咒、靜坐,養成這些習慣,自然能熄滅這三把火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七)
於自由時報92.07.26(六)刊載

 

  我們心當中有瞋火、飢火、欲火這三把火,這個就是五陰熾盛。佛法裡面有很多名相,這些名相都有著真實的義理,我們要自己去體悟,明白了以後,還要依照佛經上的道理,時時刻刻觀照,落實在生活中,這樣就是在用功、就是在修行、就是在學佛。

 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熾盛苦,不但是人有,動物也有,例如小牛出生後幾個月快速的成長,因為發育得很快,膨脹得很厲害,身體就會發癢,癢的受不了,便把身體往樹上、石頭上摩擦,擦到皮破血流還在繼續摩擦。

  我們人也是一樣,心裡面很煩惱,找不到解脫的方法,就會用欠缺理智的行為來舒解。社會上的不良少年,不是他天生就是這樣品行不端,而是由於不懂佛法的道理,父母親、親戚朋友也不了解,沒有薰修善法的機會與環境,一不小心便走錯了路。假使了解五陰熾盛的道理,用佛法修定、修慧、誦經、懺悔、禪坐、修善法的方式來轉化,慢慢地心當中的五陰化除了,煩惱自然就沒有了。

修行學佛是很大的福報,如果不知道佛法的道理,就會被這三把火燒到身心不安,最後只有墮落。所以學佛要發長遠心、發大心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能夠得到定慧、證到三昧,就沒有煩惱,生死也就了了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八)
於自由時報92.07.29(二)刊載

 

  一般人常說「無明火高三丈」,因為過去的業力、煩惱、習氣,使我們行住坐臥都無法作主,身心不安,這就是無明火。無明火是過去的業,因為我們心當中存在無始以來的業,平時如果不知道靠佛法調身調心,落實修行,因緣成熟便只能隨業流轉。

  例如,過去生中殺了一個人,這一生業報現前時,就算自己是在家裡,這個時候突然會覺得坐也不是、看書也不是、看電視也不是,東走西走,這念心始終安不下來,忽然心血來潮,乾脆出去走一走好了。誰知,才一踏出門,突然來了一部飛車,或者是撞斷一隻腿、或者是喪身失命,正如一般人所說的「飛來橫禍」。這個就是業、就是無明火使心定不下來,只能隨業去受報。

  心念猶如電波,過去殺了人,對方和自己的電波頻率相感應,因緣成熟,過去的冤結今日相遇,就是要去還債;無明火一燒,使人無法作主,就要去受報。


從苦中解脫(二十九)
於自由時報92.07.31(四)刊載

 

   因緣成熟,業報現前的時刻,如果我們正在家裡,誦經、持咒、禮佛、打坐,知道調伏這一念心,靜坐時一念不生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就像虛空一般廣大,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不和過去的累劫冤親相應,自然能消災免難。

  這念心和虛空一樣廣大,虛空沒有邊際,當中包含萬物、萬法、形形色色,但是都不能妨礙虛空。我們修行、打坐,運用佛法調身、調心,體達一念不生,沒有無明火、饑火、欲火,什麼火都止息了,心中沒有煩惱、妄想,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,所謂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;契悟到本具的這念心性,便能了解我們的心量廣大,如同虛空遍周沙界,含容一切又不礙一切,「境由心生」心中沒有障礙,自然沒有外境的障礙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十)
於自由時報92.08.02(六)刊載

 

   假使我們這念心能夠達到不動的境界,聽到什麼聲音、境界都不動,冷、熱、痛、癢也不動、看到光也不動、看到佛也不動、看到魔也不動;這念心始終作主、清楚明白,一念到底,所謂感而遂通,能夠做到寂然不動,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顯發。

  打坐就是要學習心不動;因為心念一動就是妄想、煩惱,有了煩惱就是輪迴、就是苦。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,隨因緣聚合的假有,既然不是恆久存在的,又何必不斷的執著、攀緣、遷流;了達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這個道理,心中不動,就是智慧。所以,想達到不動的境界,就要薰修佛法,確立知見,調身調心,放下對五蘊的執著。心經上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能夠照破五蘊,就能做到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。如果我們做不到,五陰熾盛苦的逼迫一來,就只能隨業受報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十一)
於自由時報92.08.05(二)刊載

 

   五蘊假合的「我」是由色法與心法所組成;色法,屬於物質,身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而成;心法,是指心念攀緣、生滅而產生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變化。因此當心念無法做主,隨境遷流,身心無法安住,就會產生種種煩惱。《心經》云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因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會障蔽我們的本心本性,讓清淨的智慧、善法、功德無法現前,要轉化五蘊,就要將五蘊觀空、轉識成智。

  所以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用來轉化眾生對五蘊的顛倒迷執,體悟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虛妄不實的假相,才能轉化煩惱,解脫生死。

  透過禪修靜坐,定力功深,定慧現前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反省覺照自己的妄想、迷執,五蘊的煩惱就不會現前。運用佛法,至誠懺悔、勤修善法、誦經、打坐,把心定下來,這念心有覺、有照、清楚明白,便能遠離五陰熾盛苦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十二)
於自由時報92.08.07(四)刊載

 

  修行學佛,要先了解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這八苦,進一步要知道這些苦是一種果報,因為過去造作輪迴的因,現在果報現前就要受八苦煎熬。所以想要了生死,就要勤修出世法、清淨法、無為法;沒有生死的因,就不會感生死的果報。

  佛法中提到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」,我們起了一個心念,就是一個因,將來因緣成熟自有果報,所以為人處世要慎起念;佛法當中有四正勤──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,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,想要了生死,就要時時迴光反照,不起惡念,只起善念。一切身語意皆以四正勤為標準,「勤」就是精進,「正」是指精進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見,才不會走錯路;如果知見不正,努力的方向不正確,不僅白費心力,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業障、無明、煩惱;這些都是墮落的因,未來就要受惡報。

  想要離苦、了生死,就要從觀照心念開始,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;依著四正勤的道理去實踐,修行就能有所成就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十三)
於自由時報92.08.09(六)刊載

 

  過去,有一位祖師大德開悟後提到:「修行很簡單,一是動,一是靜。」所謂「心無善念不起」,我們的心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是善法、功德;「口無善言不說」,不利眾生的事情、使別人產生煩惱的事情,絕對不說。佛經說:「守口攝意身莫犯,莫惱一切諸有情;無益之苦當遠離,如是行者得度世」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,所作所為,不會讓任何人產生煩惱,也不會讓自己住在煩惱與妄想當中,這個就是修行、就是利益眾生、就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。

  佛經云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禮佛、誦經、打坐、持咒、護持道場、建設道場……,這些都是善法,修善法就能夠增長福德,這是就動的方面來說。當我們不動的時候,這個心就是一念不生,入甚深的禪定;能夠這樣子來修行、契入佛法,這一生在道業上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

從苦中解脫(三十四)
於自由時報92.08.12(二)刊載

 

  人生的苦從什麼地方來?就是從我們起心動念種因而來,現在能夠不起心、不動念,將來就不會感招惡的果報。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苦,靜坐時經常思惟這些道理,時刻警惕自己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三業就不會再去種苦因,未來自不受苦的果報。而面對過去所種的惡業,要靠現在精進用功轉識成智,有了智慧和定力,才能將無始以來的業障化除。佛經上說:「三昧加持力,定業也可轉」,修禪定就是修習三昧,三昧就是正定,三昧修成功了,過去所造的業就能夠轉化。

  依著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道理來思惟;深刻體認到生死事大、無常迅速,打坐才能沒有妄想、昏沉,否則就容易迷糊、散亂,無法提起精進修行的心。佛法建立在苦當中,時時思惟人生的苦,才會努力想由苦中解脫;如果沒有苦,修行的道念就不易提起。就像北俱盧洲與天人一生都在享樂,很難想到要修行;只有人間苦樂參半,又能聽聞佛法,才是最好修行之處。明白這些道理之後,要經常提起覺性,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、安住在正念上,長久下來,定慧功深,才能真正從苦中解脫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