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一)

于自由时报91.02.26(二)刊载

 

  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--生活、生存、生命。“生活”属于物质的层次。如果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,衣、食、住、行就成问题,人也不易生存下去,所以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个源泉。然而,人的欲望无穷,而物质生活的发展却是有限的,有时候到达一个顶点、到达某个时节因缘,物质就会逐渐退化消减,所以,生活仅可称为小的源泉。

  其次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要能够很尊严地生存,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,这也是一个源泉。这个“生存”的源泉又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,我们可以称它为中的源泉。

  第三是“生命的源泉”,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主题--“中道思想”。这是无穷无尽的大源泉,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如果我们能够深切体悟生命的源泉,那么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活在世界上就变得很有意义,充满了光明与希望。

  “生活”是一个小的源泉,“生存”是一个中的源泉。小的源泉一旦遇到天干、地旱,就会干涸。中的源泉遇到地震、水火等大灾难,这个源泉也会断掉。“中道思想”的大源泉,却是无穷尽的,无论遭逢人祸,或海啸、风暴、地震等天灾地变,只要把这个恒常不变的源泉找到了,我们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始终是光明的,乃至于是无有穷尽的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二)

于自由时报91.02.28(四)刊载

 

  上一期的禅心世界谈到,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,一个是生活,一个是生存,一个是生命。其中,“生命的源泉”才是无穷尽的大源泉,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“中道思想”的源泉。

所谓“中道”,一个是思想,一个是实相。“中道思想”是指我们的意识形态。思想的种类很多,有学术思想、哲学思想、科学思想,乃至于政治思想等;可是这些思想,都不十分完美、圆融。举例来说,现代的科技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,都是有利有弊的;如果没有中道思想的清净心、慈悲心与平等心,高科技发展到最后可能会毁灭人类,所以中道思想是最高、最完整、最圆满的思想。

然而,有了思想还不够,还要付诸行动,把这种思想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上,这就称为“中道实相”──实实在在的心境、实实在在的相貌。

  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相对的世界,不论人、事、物,都是在相对当中。譬如开灯是明,关灯就是暗;善恶、美丑、内外、动静、正邪、是非、凡与圣、佛与魔、成功与失败,功德天与黑暗天。而在这错综复杂的相对世界当中,我们要如何因应?那就必须找到一条出路。这一条路就是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。“中道思想”与“中道实相”是迎接廿一世纪来临的两个大法宝,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更光明的大道。中道思想是指我们的知见要正确,中道实相是指我们所有日常生活的行为要能够落实在中道实相上,才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三)

于自由时报91.03.02(六)刊载

 

  我们这个世界确确实实是相对的世界,不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古今中外都是如此。相对的世界是不完美的,因为在相对当中,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,看每件事情的角度也不尽相同;既然看法不一样,所以很难达成共识;由于无法取得共识,彼此之间就产生是非、争执,乃至于形成仇恨、斗争。这都是由于没有契悟中道思想,也没有达到中道实相境界的缘故。

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首“题西林壁诗”,描述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如果我们站在山的横面来看,它就是一个岭;站在侧面来看,这个岭就变成一个山峰。那么,它究竟是峰还是岭?如果我们站在远处来看,这座山就很低、很小;站在近处来看,就觉得这座山很崇高峻挺。究竟这个山是高?是低?而在这个相对的时间、空间当中,又存在一个主观的我,所以,每个人看到这座庐山,所作的结论都不同,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如此。

  在这个错综复杂相对的世界当中,怎么样才能拿捏得很稳?可以进,可以退;可以前,可以后;可以左,可以右;动也动得,静也静得,所有一切错综复杂的现象,都能正确地掌握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四)

于自由时报91.03.05(二)刊载

 

  中道思想的根据与渊源,可以分成儒家与佛家的中道思想二方面来谈。儒家中道思想的第一个根据是《尚书.大禹谟》中所谈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《中庸》也讲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”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喜怒哀乐,始终无法调伏,如果我们想要将之转化成清净心、不动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无漏心,那就必须在喜怒哀乐未发之际,不但不起恶念,连善念也不生,保持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中道。

《大学》也讲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明白我们每个人本具的性德,即是中道。唐朝韩愈《师说》亦言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当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,其所传的道就是中道。国父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家,也是宗教家,他对于中道非常有研究,并曾提到:“余之革命,在继承中国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继不绝之道统。”这就证明,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,中道都是非常重要的。《论语》云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体悟到这念心,就是找到生命的源泉;契悟到中道,我们的生命就能超越生死,是无穷无尽的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五)

于自由时报91.03.07(四)刊载

 

  佛法中道思想的渊源始于本师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说:“奇哉!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”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中道实相,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。

“释迦拈花,迦叶微笑”,祖师代代相传,所传的正是当下这念心。龙树讲《中论》,以“八不中道”──“不生亦不灭、不常亦不断、不一亦不异、不去亦不来”--八个大原则来契入中道实相的道理。龙树菩萨之后,天台宗的祖师北齐慧文大师,看到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不知该从那个法门开始入手,于是就把当时通行的经典摆满桌子,并思惟:“我闭着眼睛随手取到那部经典,就研究这部经典。”祈求三宝慈光加被后,顺手一拿,就是龙树菩萨的《中论》。慧文大师在研究《中论》时,读到: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无;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”便开悟了。

禅宗法脉一脉单传,从释迦牟尼佛传到达磨祖师,再续传到六祖惠能大师。依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五祖弘忍大师一日召集门人作偈,神秀大师写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惠能听到这个偈子之后,即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六祖大师悟到的是空性。悟到空性还不是真正的中道,因为中道除了空性以外,还有不空;空是真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

  其后,五祖大师为说《金刚经》,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六祖大师终于大彻大悟: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”就是悟到当下清楚明白的这念心。这念心人人都有,具足有无量的功德、智慧,乃至于神通妙用。这也是《大学》所说的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明白了这些道理,就能了解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确确实实是我们生命的源泉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六)

于自由时报91.03.09(六)刊载

 

  这念心,人人本具。若要契悟,最直接了当的方法,就是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因为想过去,这念心就攀缘过去:例如想到过去的成功、美满,而现在什么都没有,心当中可能会产生悲哀的感受;如果是想到过去吃的种种苦头、承受的种种打击,可能又会伤心、掉泪。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“过去心不可得”,无论是好、坏、成、败,或者是喜、怒、哀、乐,都已经过去,再想也没有用。

我们不但不想过去,也不想未来。因为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,想多了也是一个梦境,幻化不实,令人徒生欢喜或烦恼,所以未来心也不可得。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?因为我们认为是现在,现在马上又成为过去。举例来说,早上起床是一个心,我们以为“起床”这个心是实在的;起床以后穿衣服,起床的这个心消失了,穿衣服的这个心又现前了。穿衣服的这个心是自己吗?不是的。穿了衣服马上又要漱口、洗脸,穿衣服的这个心成了过去,漱口洗脸的这个心又现前了。依此类推,柴米油盐、上班下班,都是这念心的生灭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

既然现在心是生灭,过去心不可得,未来心也不可得,三心皆了不可得。假使我们这念心达到这个境界,当下这念心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念心就是我们常住不灭的真心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七)

于自由时报91.03.12(二)刊载

 

  悟了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实相。从过去到现在,我们的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乐种种境界;因为心始终在攀缘,所以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,得不到宁静。我们了解之后,当下契入中道实相的境界,这念心就能风平浪静,像一潭止水一样,也就是所谓“不思议”的心。

“思”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“议”则是口说种种道理,如评论是非、辨别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只要念头一动、嘴巴一说,就是语言文字,不是中道实相了。

凡夫的心当中都有波浪、尘垢。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,所以,我们从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杂念: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。贪心有很多种: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,这些都是“尘垢”。所以,佛法中八万四千法门,就是对治、去除心中的尘垢。尘垢去除了,我们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
这念光明的心就是实相,是人人本具的,但是由于迷失了当下这念清净心、迷失了中道实相这念心,因而感到空虚、烦恼、痛苦。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,所以有生必有死、有成必有坏、有去必有来、有亲就有冤、有爱就有憎。如果我们要超越相对,就必须契入“中道实相”绝对的心境。

如果我们悟到这个绝对的心境,就超越时间、空间,及一切相对的境界。超越,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体,若能悟到这念心之体,就找到了生命的源泉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八)

于自由时报91.03.14(四)刊载

 

  中国历史上有位彭祖,活了七、八百岁,有五十个太太、九十多个儿子,仍然觉得自己得到的很少、生命很短,还想上天去祈寿。所以人不管活多少岁,到最后还是要死。即使生到天上,只是寿命很长而已,到最后仍会死亡。

无论贫穷、富贵,死亡这一关无人能免。有钱的人,感到生命短暂,干脆大吃大喝享受一番;有权的人,玩弄权势来膨胀自己,以得到满足,这些都是不对的观念。当我们拼命享受财富、滥用权势的时候,就已经在造恶业。造了恶业以后,总是逃不过因缘果报。不管信宗教也好、不信宗教也好,这是宇宙间的定则。

而没有钱、没有权的人,看到别人有钱、有权,非常羡慕向往,也想设法弄些财富。但是既没有钱,又想过这种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的生活,该怎么办?于是偷盗、抢劫,乃至绑票勒索,不但犯法,心当中更是愈来愈黑暗;现世锒铛入狱,死后轮回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三途恶道,始终是在黑暗当中。

现在这个社会,乃至于全世界,都有这种乱象,这就是不了解生命的意义。如果明白中道实相,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就绝对不会做这种愚痴的事情。这些道理是人人可契悟、修证的。这种观念就是正知正见,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会认识生命的真谛及生命的可贵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九)

于自由时报91.03.16(六)刊载

 

  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,即是正知正见;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会觉得生命是最可贵的。世间上的钱财是一种物质生活,是有限的;这念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清凉心、不动心,才是无穷尽的财富。物质的钱财是生灭的,有得必有失,得到了大财富,担心买股票可能会泡汤、投资可能会失败、借给朋友可能一去不回、放到银行利息又太小、台币贬值……,行住坐卧都不安稳。财富增加了,心好像暂时得到了满足,但是,这种满足无法长久,因为这些财富是靠不住的。

“人贫不是贫,心贫实是贫。人贫能养道,是谓贫道人;心贫无智慧,堕入饿鬼身。”所以心灵的贫乏,不能依靠财富;有了财富还是很贫乏,因为我们的心,始终很难满足,中国有一句俗话: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”凡夫众生有了十万想一百万,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,始终没完没了。佛法里提到,什么是最富?修善、知足最富;乃至于“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”,我们听经闻法,悟到了真理,这个就是最大的富贵。

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,所以这念心是最富贵的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云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”做学问是加号,中道实相是个减号。当我们把心当中的垃圾:所有的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,洗刷得干干净净,当下这个中道实相,这个清净心、无为心马上就会现前,大放光明。这念心具足无穷尽的智慧、功德、寿命,不是真富贵是什么呢?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)

于自由时报91.03.19(二)刊载

 

  清净心、光明的心才是最富最贵的,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,拼命在权势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满足,是很难达到富贵的;就算达到了,可能已做了很多对不起自己和别人的事情。

中道实相的心境是一念不生,也就是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这个心,无论行住坐卧,都保持正念、无念。这一念心非常地微妙,据佛经记载,只要一动念,天上的人、乃至一切鬼神听到,就像打雷一般。如果这念心清净了,没有人我是非,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,那么,看到这个世界就是净土。

要想生净土,先要从我们这念心开始,要时时刻刻回光反照、检讨反省,心清净了,世界就清净;心安了,世界就会安定。现在的局势,整个社会、整个世界都不安定,许多人认为台湾不安,就想移民到国外,想找一个安身之处,结果始终找不到。为什么?因为全世界的人,心都不安,那里找得到安身的地方?但是,如果我们的心安定下来,坐在这个地方,这里就是佛土,走到那里都很安全。要想过太平的日子,这念心必须保持四平八稳,就像天平一样。如果做到了,确确实实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人间净土,甚至只要有一半的人做到了,台湾就是人间净土,这必须靠每一个人来努力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一)

于自由时报91.03.21(四)刊载

 

 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官场失意,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。刚开始对于失去名利富贵感到非常丧气,有一天忽然想通了,他认为,儒家说人生在世,一个是作官、一个是修道,现在官场既然失意,就应该修道。然而道在那里?《大学》说:“大学之道: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又云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欲达到圣人的境界、圣人的智慧,根本就是在“致知”,也就是要端正思想、知见。要达到圣人的思想、知见,就要从“格物”开始做起。

历代各家对于“格物”的解释各不相同,最盛行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所提倡的“即物而穷理”--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,穷究其本源。在这样的学术风潮当中,阳明先生希望能契悟圣人的知见,于是即物而穷理,开始研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因。但是从何研究起?研究什么?他看到住处前有一竹丛,就研究竹子。竹子为什么是空的?竹子为什么是一节一节的?各是什么道理?

阳明先生就这样研究一个月、二个月下去,最后开悟了。他悟到“格物”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事物,而是要“格”除心中的“物”欲烦恼:名利、财色、人我、是非……,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义。凡事都要往内看,反省检讨、惭愧忏悔,看看心当中有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?身口二业有没有过失?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二)

于自由时报91.03.23(六)刊载

 

  阳明先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有一天吃饭时,忽然发现自己的毛病。他有一个瓷碗,非常名贵,每天吃饭都要欣赏一下,感觉这是莫大的喜悦。今天却发现,现在自己落到这般田地,为什么还贪爱这个瓷碗?于是检讨反省,从现在开始,绝对不再贪爱这个瓷碗。可是到下一餐吃饭时又忘记了,看到这个瓷碗还是很欣赏,忽然发现自己的过失,怎么始终不容易改?又再警惕自己一次。经过第二次、第三次,心中始终放不下,牵肠挂肚的,结果干脆把这个瓷碗敲一个缺口,就再也不贪不爱了。

阳明先生心当中一下子就落实了,再也没有什么可贪可爱的,他的心境又向前提升了一大步。慢慢地,这念心愈来愈宁静,也有了感应;有一天朋友来看他,人还没有到,他就预先知道,这就是清净心所起的作用。

这念心清净了,就有神通、感应,是无远弗届的。因为我们的心量是无量无边地广大,没有远也没有近。举例来说,孩子到美国读书,父母亲天天都在挂念孩子的学业、饮食,乃至于身体建康,想久了以后,心有灵犀一点通,晚上作梦就梦到孩子生病了。打越洋电话一问,果真生病了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我们的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个人都有这种智慧、妙用、感应。但为什么没有现前?因为心当中有波浪、尘垢,产生了执着、障碍,所以这念心不能得到宁静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三)

于自由时报91.03.26(二)刊载

 

  阳明先生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进步,尚希望百尺竿头再进步,达到圣者的境界。他觉察到当自己的身体疲倦时,妄想、瞌睡便会来,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颈,于是他想了一个对治的方法:佛经里所讲“无常”的道理,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如果制作一口棺材放在身旁,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无常,如此一来,就会提高警觉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。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用功一段时间后,又悟到四句话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悟到这念心有体、有用。
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,就是这念心不起善恶,等于《中庸》所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”的这念心,这是生命的源泉,就是心之体。“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我们这念心有体有用,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,所以还是要“知”--知道我们现在这念心是善念、恶念,如果是恶念,马上检讨反省,并将它转化;如果是善念,就要择善固执。

佛法讲“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”,时时刻刻都要返照自性,为善去恶。到最后不但恶的念头不起,善的念头也不执着,始终归还原点,从用又归于体,这就是开悟的境界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四)

于自由时报91.03.28(四)刊载

 

  佛经所谓的“正念现前”、“实相”,以儒家而言就是“清明在躬”。这念心清清明明,时时刻刻觉性现前,就是生命的源泉,能令我们受用无穷。假使明白了这个道理,便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。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,此即佛经中所说的:“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皆当成佛”。

虽然人人皆有佛性,但佛性现前与否,就要下一番功夫,让这念心“站得住、站得长”。能保持五分钟正念现前,就证到五分钟的实相,成了五分钟的佛;能够保持一个钟头,就证到一个钟头的实相,成了一个钟头的佛。以此类推,白天、晚上、顺境、逆境,乃至生病、老死时,假使时时与实相相应,就是如来住世。

有些人觉得现代生活这么繁忙,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空闲,可以专修当下这念心?所谓“物格而后知至”,只要把心当中的物欲烦恼格除掉,就能够端正思想、知见;“知至而后意诚”,思想、知见端正了,心意就能真诚;“意诚而后心正”,心意真诚,心就端正了;“心正而后身修”,心端正,人格也就健全了。进一步,“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就是儒家所谓的“内圣外王”之道,在佛法中则称之为福慧双修、自利利他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五)

于自由时报91.03.30(六)刊载

 

 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学打坐,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,甚至于走错路、走远路;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于作了一个好梦,就误以为自己开悟了,这些是百分之百错误的观念。“开悟”是什么呢?就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实相这个道理。

中道实相就是诸位听法当下的这念心,不是另外有个清净心、不动心。这念心有了烦恼,就要化掉,要处处作主、念念分明,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。静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起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;动的时候,则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孝顺父母、恭敬师长、尊师重道、敬老尊贤……,一切的善事都要做,一切的恶念都要断除。如此,静也静得、动也动得,就真正是悟了道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六)

于自由时报91.04.02(二)刊载

 

  要契悟中道实相也有前方便,中台四箴行──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,将这四个佛法真实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思想的前方便。所谓“对上以敬”,即对于父母、师长、主管……等长上,要有恭敬心,佛法里讲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。现在的社会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没有种种芥蒂。

儒家也非常重视恭敬心,中心思想就是诚敬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于提升自己,使心中没有妄想、颠倒,达到诚敬的境界,此即所谓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

汉朝有一位李广将军,一日夜行时看到前面有一只“老虎”,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“老虎”。上前一看,才发现原来是石头,根本不是老虎。他觉得很奇怪,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,竟能一箭穿石?于是重新回到原位再射一次,却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。

因此,做一切事都要诚、敬、专注,若是能够专注,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所成就。《遗教经》里也讲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现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的是什么“心”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贪心、慢心,绝对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诚心,则必定有感应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七)

于自由时报91.04.04(四)刊载

 

  “对下以慈”,意即对于子弟、学生、部属,乃至对于动物都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经中所说: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”人与人之间若缺乏慈悲心,就会彼此仇恨、斗争、排斥,始终争战不休。要想达到世界和平,首先需将瞋心化掉。

由于有了慈悲心,就能把心中这把瞋火化得干干净净,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、一片光明,如《孟子》所说: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慢慢化解。进一步,不但是对人要慈悲,对于动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,现在有保护动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爱物--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的一种表现。

事实上,对别人慈悲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慈悲。一般人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会害怕,就是因为深怕对方伤害自己,心当中都缺乏慈悲心,所以彼此相见会感到恐怖、深怕对方伤害自己,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,彼此之间的斗争就是由此而起。所以,慈悲心是很重要的。

佛经上有一则公案: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走在路上,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。鸽子很有灵性,知道世尊来了,马上飞到世尊的影子里,感觉很自在、很安祥。过了一会儿,世尊转个方位,舍利弗的影子覆盖到鸽子身上,鸽子马上全身发抖,心里很害怕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舍利弗虽然已经证到声闻四果,断了瞋心等六个根本烦恼,可是还有最后的无始无明,还有微细的瞋心。而佛漏尽了一切烦恼,破无始无明,所以一点瞋心都没有。不但人看到佛很欢喜,就是毒蛇、猛兽,看到佛也感觉很祥和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八)

于自由时报91.04.06(六)刊载

 

  “对人以和”。对任何人都要和气、和合,所谓“家和万事兴”,和气才能致祥。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的目标,如果每个人把贪心、瞋心、痴心化掉,养成了和气、和合,家庭就能和气,社会也会和谐,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。

“对事以真”,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诿过、失职,否则都不能有所成就。只要认真、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情,一定就能够成功。譬如,做学问要真,时时刻刻复习功课、不偷懒、不放逸;如果等到考试时才来抱佛脚,这就是不真。上班族也要真,不迟到、不早退、不居功、不诿过。做善事也要真,不是沽名钓誉,而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本着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的精神来作善事。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,对事以真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,成一家之言。

北宋范仲淹先生有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!”这个就是真。

修行也是要真,要从“心”当中来修。打坐的时候要万缘放下,一念不生,不落昏沈、不打妄想,自己确实在心地上用功。有很多人不了解,以为学佛打坐是来附庸风雅,这种观念就是不真。所以,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真。

“中台四箴行──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,是一个桥梁、方便,从这四个方向去努力,最后连四箴行也不执着,就真正回归中道实相了。

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九)

于自由时报91.04.09(二)刊载

 

  由于我们的思想不正、不净,不圆融、不自在,假使有了中道思想,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并且有很大的空间;如果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,则人生的道路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业也愈来愈有成就,这一生必定很光明,具足福德、智慧,进一步,将来必能超凡入圣。若想证到中道实相,则要依照“中台四箴行”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来实践。要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,则要起“四觉观”。

所谓“四觉观”,就是心当中的四个方便:觉观、觉察、觉照、觉悟。“观”就是注意;“觉察”是察觉到我们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沈、各种毛病;“觉照”就是把烦恼照破;觉照之后,还要安住正念、安住实相,这就是“觉悟”。举例来说,大众听法时忽然打起瞌睡来,假使没有“观”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甚至朦胧间作了个梦,忽然醒来,还以为自己入了定,这就是没有“观”。如果有观、有注意力,一打瞌睡马上就会知道。所以,以打瞌睡的例子来说,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就是“观”;既然不对,一定要想办法来对治,这个就是“觉察”;用各种方法对治之后,没有瞌睡了,就是“觉照”;照破了,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因此,又要归还原点,保持正念,这就是“觉悟”。

古人说:“捉山中之贼易,捉心中之贼难。”我们心中有很多贼人,时时刻刻都在偷取功德,因此藉由四觉观之方便来落实中台四箴行,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圆满的境界,达到了这个境界,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光明和无穷尽的希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