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1
 
本期主題:靜氣平心 臨事不驚







心經常保持平靜,如一潭止水一般,
動也如是、靜也如是,
遇事能靜觀種種因緣,明取捨知進退,
動靜閒忙,不失方寸,成就應物智慧,做生命的主人。


心靜得大自在

文/普榮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瞻


  清晨醒來只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起伏,沒有人聲、車聲等吵雜,室內安安靜靜,想想為何退休後偶爾還會夢見急著趕上班或上班處事的情景?是因積習已久深印腦海尚未完全忘記,還是懷念上班的日子?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自己這是妄中取妄,過去的人事已了不可得,怎還會生此心想?真是愚癡。

收攝內照心水澄

  貪瞋癡三毒會障礙我們修行學佛,讓我們受輪迴生死之苦,《楞嚴經》云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古德以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叮囑我們修習戒定慧三學對治三毒。現代人生活在資訊暴流中,每天各種訊息充斥,心很容易跟著起伏躁動,也常受到身邊人事物的刺激,心隨境轉,致引起不好的事端,如網路上的霸凌或開車的糾紛。

  如果遇一切人事物或考驗時,能先注意收攝身心,使心平靜安定,不張皇失措,如同濁水靜置泥沙沉澱後變清水,即能思慮周全看清事實始末,妥適地待人處事,至少可避免造成不良後果,甚或反得圓滿結局。

  故《大學》云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此修心養性的次第,其中止、定、靜、安,都有不起心動念、不起煩惱、心靜之意,與修學戒定慧的攝心、靜心息息相關,不論在靜中養成或動中磨鍊,遇一切人事物考驗時,能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運用這念心發揮最大的作用,就能成就智慧。

寧靜致遠成佛道

  剛在精舍領執事時,一次自樓下匆忙地跑上樓,住持法師見到,提醒「要身忙,心不忙!」當時以為是心不要忙亂之意,如今想起當中還有更深之含意。法師是提醒自己這念心要保持正念,清楚明白,處處能作主,如如不動,不隨境轉,隨順覺性。這念心就是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常說:「師父說法,大眾聽法的心。」它是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清淨無為,但被累劫無明煩惱所覆而無法顯現,唯有透過修行將心中的障礙煩惱消除,這念心才能如明鏡般不落一點塵垢,清淨光耀照人,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,般若智慧自現。

  非常感恩開山祖師,已為我們指示明確的修行道路:「教理、福德、禪定」三環一體。藉著不間斷上禪修課,薰修教理建立正知見,明瞭佛法道理;廣修眾善,培植福德;加上靜坐修習禪定,攝心、培養定力,如此精進,必能不斷朝向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的目標前進!

  而這些修行過程皆以靜心為始,心往內收攝,時時返照自心、覺察覺照,終必得大自在。故修行的路要走得安穩、走得長遠,當切記「非寧靜無以致遠」之理,努力不懈地往前進,必能直至成佛寶所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