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題:恭敬謙讓,和諧人生






古德云: 「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謙以和」,
六祖大師亦言:「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」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與人之間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悅相親,
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安定。



至誠恭敬泯人我

文╱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牒法師


  孔子曾說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說明無論行至天涯海角,都應當以恭敬之心待人接物。然而當對象是「夷狄」時,心中的恭敬是否真能始終如一?

  暫且不論「夷狄」,即便是近在身邊、朝夕與共的有緣大眾,「恭敬」二字,我們能夠做到幾分?初次照面,相敬如賓,隨著互動頻率的增加,「相敬」的狀態迅速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相熟、相親,一不小心就會穿越防線,導致相怨。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」,然而當彼此之間的距離愈近,個性、習氣、煩惱一一現形,面對對方,還能萌生幾分見賢思齊的崇敬?抑或眼中的對方早已一無可取,更遑論以恭敬心相待。

我慢貢高謙矯之

  由於凡夫眾生習氣深重,當自己冷不防被他人的習氣觸犯,惱怒的瞋心一旦燃起,恭敬之心也悄悄蒸發,問題究竟出在哪裡?慢心是恭敬心最大的敵人,「我」則是背後最強勢的罪魁禍首。世人的心思自始至終不曾脫離「我」的牢籠,因此,恭敬心無法真誠地彰顯。從初見相敬如賓,是為了維護「我」的美好形象;見到他人的賢德才能均在「我」之上,心中的「我」不免夾藏嫉妒與酸味;若被他人的習氣逼迫,「我」總是不甘於屈居下風,進而瞋目動氣,在「我」的龐大陰影下,恭敬遂淪為表面的互動程式,早已失卻真誠,自然無法時時勤謹恭敬。

  唯有學著將「我」放下,才能使恭敬之德大放光芒。而奇妙的是,恭敬正是降伏我慢的最勝法門,這分恭敬出於自性理體,是無有分別的深信敬重之心。昔日,世尊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時嘆言道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迷惘眾生長夜在六道輪轉,煩惱厚重,習氣堅固──這是凡夫肉眼所見的他人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乃至百千過惡,凡此種種使我們本具的恭敬心無法彰顯。但,這是眾生的「妄想執著」啊!以佛眼觀之,佛性眾生本具,平等無有高下,當中具足一切功德善法,與佛無異──這是眾生因本具佛性而值得恭敬之處!學佛,是向佛學習,讓我們發願效法佛的智慧,學習覺者的心量,並從此刻開始,亦步亦趨邁向如來的光明法界。

隨喜讚歎心光明

  當我們面對身旁的人,試著不去評論、計較對方的說話方式、生活習慣,以及臉部表情所傳達的內心感受,學習理解對方的善行、優點以及最初發心,並給予真誠的讚歎。例如:一個粗枝大葉的人,卻可能樂於助人;沉默寡言之人,可能善解人意;反應稍遲者,卻擁有坦誠的赤子之心。細細觀察圍繞在周遭的一聲關懷問候、一個微笑以及彎腰拾起地上垃圾、拈亮燈盞照破昏暗,及時伸出援手的每一雙手,都源自於清淨、慈悲、無私、利他的佛性作用,是真正值得恭敬,值得歡喜讚歎之處。

  一切眾生皆有本具佛性,平等無有高下,沒有人有驕傲自大的理由,從個人涵養的斷惡修善,到六度萬行的菩薩願行,都是佛性良善的作用,也是覺性光明的彰顯,發自內心,隨喜讚歎身旁每個人的發心,成就真誠的恭敬心,即是成就和合無諍的人間淨土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