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
 
本期主題:感同身受的慈悲







「徑路窄處,留一步與人行;滋味濃處,減三分讓人嚐。」
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自能消融人我間的分歧與衝突,
以慈愍心視一切眾生如己子,
更是佛法「無緣大慈攝眾生,猶如一子皆平等」的具體實踐。


無緣同體菩薩行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三個不定時的炸彈──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遇到境界,隨時都可能爆發,所以要用慈悲心來化解。我們不但對人要慈悲,對動物也要慈悲,例如社會上也有保護動物的法令,這就是由「仁民」而「愛物」,從人類擴展到動物、從動物擴展到植物的慈悲。

  一般人在山林裡看到毒蛇猛獸會害怕,這是因為從過去到現在都缺乏慈悲心。社會上的鬥爭,也是由於缺乏慈悲心,害怕自己被傷害,於是先下手為強,冤冤相報,業果相循,所以在生死苦海中輪迴不休。而現在的世界征戰不休,就是因為國與國之間、人與人之間,彼此仇恨、鬥爭、排斥,缺乏慈悲心。想要達到世界和平,就要化除瞋心。如何化除?用慈心來對治瞋心。慈悲心養成了,心當中就是一團和氣、一片光明。所謂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;愛人者,人恆愛之」,慈悲心能泯除人我、化解對立。修行人更應該養成慈悲心,如經云:「等念冤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要心量廣大,行菩薩道,普度一切眾生。

無緣大慈 廣攝眾善

  一個人在社會無論從事什麼行業,對於人生的道理,對於人生存的價值、意義,如果找不到一個肯定的目標,就容易隨波逐流,最後與草木同朽。假使明白佛法,知道「心」是一切的根本,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,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。所謂「公事門中好修行」,例如當官也可以行菩薩道,《普門品》講得很清楚,觀世音菩薩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明白了這個道理,當了政府的首長,以平等心、以大慈悲心、以恭敬心來從事政治,就會有很多人沾到你的慈悲光明,這不是菩薩是什麼?以這樣的心念來提升自己,生命就很有價值、很有意義。

  要明白這些道理,對佛法必須要有一些認識;不但認識,而且還要體悟;不但體悟,而且還要修證。怎麼修證呢?明白了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,也明白人人皆有佛性,就能以慈悲心去對待一切眾生,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把我們的慈悲心擴展到每一個角落、每一個眾生身上,這就是菩薩行。

同體大悲 長養菩提

  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正覺,不但要成正覺,而且要成無上正等正覺。要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必須發菩提心。佛法提到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譬如耕田不下種。」我們護持三寶、弘揚佛法,都是發菩提心的一個前方便。什麼原因呢?這是大慈悲心的一種表現。不但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,希望一切眾生也能同霑法益、同得解脫,與佛法結善緣、結出世的勝緣。修行要「觀眾生苦,發菩提心」,眾生都是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當中,沒有因緣聽聞正法,所以我們要接引他親近三寶、聽聞正法,慢慢地,他就會發菩提心,出離生死苦海,乃至於超凡入聖。

  依這些道理慢慢地落實,我們的心就慢慢地清淨了,這就是發心菩提。進一步,是伏心菩提。什麼是「伏心」?我們的心有時清淨、有時不清淨,就要起觀照,慢慢降伏自己的心念。平常打坐時,觀心返照,看到心當中有煩惱,要檢討、要反省、要慚愧,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念頭的活動,起了惡念,馬上就要降伏;起了善念,要保持下去──這就是伏心菩提。

  從伏心菩提,到達明心菩提,這念心清楚明白,知道心在哪裡了,很多人到達這個地方,就認為自己開悟了。雖然是悟了,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心當中。所以要繼續用功,無論白天、夜晚,無論動靜閒忙,這念心始終不懈怠、不顛倒,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,這就是精進。發長遠心,最後功行圓滿,體悟到這念本具的清淨心,這樣修證的過程,就如同月亮從初一漸漸光明,最後到達十五的滿月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「如是住」,就是住在菩提心上面。菩提心是清淨的,所謂「清淨」,就是不住在任何境界上,這就是「無住生心」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要有前方便。假使沒有前方便,這個道理也不容易聽得懂;就算是聽得懂,也不一定做得到。為什麼?沒有前方便,佛法不會落實下來。

  佛法不離世間法,世間法做到了以後,不住在世間法上,慢慢地提升我們的心念,從相對到達絕對,從粗心到達細心,從染污心到達清淨心,一層一層地提升,最後就能成道。明白這個道理,等於把路找到了,方向沒有錯誤,剩下就是時間的問題,走一步就少一步,總有到家的一天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