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
 
本期主題:為有源頭活水來







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;
問渠哪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
妄想心、執著心歇下來了,這念心自然靈明寂照,
本具智慧現前,如同清澈的泉水源源不絕。


飲不盡的曹溪水

文╱普上精舍住持 見應法師


  清晨四時十五分,打板聲響徹天際,天未亮,法師們即安庠徐步入了禪堂,準備開始坐第一支香。這是禪七每天的作息,也開始了一天的覺醒。

  回想第一次打禪七,是民國八十五年的事了,當時中台山還是黃土一片,塵沙飛揚,大禪堂裡十分燠熱,但是聽聞老和尚的開示時卻萬分清涼。學佛前,正是台灣經濟富裕達到最高點的時候,自己也曾經和大部分的人一樣,茫然地追求別人的肯定、事相上的成功,認為這才是人生終極的目標。但每每獲得的當下,便倏然發現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,感覺如同夢幻泡影一般,虛妄不實,只能再追求下一個新的目標。如此忙忙碌碌,直到第一次打禪七。

千年暗室一燈破

  坐香中,老和尚一再開示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跑香中,老和尚亦親自催香,開示學人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,只有當下這一念心,沒有第二念心。站板「啪」的一聲,剎那間將以往累積的煩惱、塵勞都破除了,如同老和尚所說,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這才發現,以前都是向外馳求,從來沒有回到自性家珍中去看,不知道心裡有多少煩惱掛礙,故遺失本具的自性珍寶。每做一件事,就將壓力往心內放,久了以後,當然迷失方向,人生就只剩下苦。打完七,回到塵世間,發現世界突然變得不一樣,不是外在的世界有所改變,而是心境已經轉換,所以看事情的視野角度不同,天地變得更寬廣。

  眾生的心始終靠在外境上,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境,認為有所依靠,人生才有意義,殊不知有得必有失,有取必會有捨,外境的一切始終是變化無常。若要在事相上找是非對錯,分個高下,便始終在相對的兩邊找答案,情緒擺盪起伏,患得患失,心便無法停歇下來。一切唯心所造,外面的境界既然因緣和合,本質虛妄不實,何必多一層執著分別,妄上加妄?當自己向外看時,念頭往外攀緣,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自心。所以打完七,便開始練習,看到任何境界,心要收回來,堅住正念,不要隨著妄想分別而流轉。

歇下狂心智慧現

  出家後,一年又一年地打七,體會到這是一條回復清淨的路。每天不斷地面對自己,不斷地剝除無明煩惱與習氣。如同天如惟則禪師云:「今夫所謂休者,虛妄攀緣輪迴生死之心耳,曠古迨今馳求不息,如燈燄燄似水涓涓,此心不休則悟證之理絕矣。休心之法須具頂門正眼,照破塵勞業識,然後盡情放下,乃至放下又放下,和箇放下也放下。」放下又放下,連「放下」二字也放下。因著一次次的禪七,看到自己對虛偽外相的執著,名利心、妄想心、攀緣心一一放下,若放不下就再繼續用功。慢慢地,心歇下來,混亂的境界也歇下了,塵盡光生,煩惱無明去除,本具的清淨智慧現前,就像曙光乍現,人生的光明豁然開啟。

  老和尚曾開示,「放下」就是不理它、不管它,一念不生,也就是妄想心不生。《圓覺經》云:「法中除四病,謂作止任滅。」打坐當中「作、止、任、滅」這四種病都不要。「作」,即作意,不管作任何的觀想,作意出來的都不對。「止」,就是止妄即真之意,把心止在一處,這還是方便。「任」,要隨緣任性,不斷生死,不求涅槃,假使想要「自在」,仍然是不自在。「滅」,是寂滅之意,最後連「滅」的心也要放下。

  打坐的目的,就是使這念清淨心現前,所有法門都是止歇妄想的方便,所以一切不求,但心仍然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體悟到老和尚所說的清淨心之後,回到日用中,也能夠如實地運用,生活中不離見聞覺知,只是知而不著而已。

語默動靜體安然

  打七中,在在處處都是用功的好因緣。隨著木魚聲的止靜,大眾馬上攝心用功,禪堂裡悄然無聲,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,時間一剎那就過去了。所謂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出了禪堂,大眾排班準備用齋,每一個腳步皆攝心正念,不發出聲響。用齋時,知酸甜苦辣,卻不著酸甜苦辣之味,體悟飯原來是米做的。拿、放碗筷儘量無聲,是覺性在每一個當下的作用。回寮時,開關門也放輕,「寧動千江水,勿擾道人心」,是對他人的慈悲護念。睡臥時,心不散亂顛倒,念頭不起,二六時中無不是道業成就的契機。

  禪堂裡、禪堂外,聽招呼、守規矩,便能讓散亂的心,在最短的時間內收攝回來。解七後,遇外境則觸物起照,時時覺察、覺照,久了這念心自然靈明寂照,如同清澈的泉水,智慧時時現前。

淨如明鏡照天地

  我們的心本來就如同明鏡,只因為塵勞覆蓋,而不能正確的了知一切因緣相狀。在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中,大珠慧海禪師曾開示弟子:「喻如明鑑中雖無像,能見一切像。何以故?為明鑑無心故。學人若心無所染,妄心不生,我所心滅,自然清淨。」鏡能照一切相,卻不留一切相。如果能夠不生顛倒執著,對境界不起好壞、高低、美醜、取捨等分別,就能如同老和尚所說: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,任何人、事、物必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古人言: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。」每一件事皆盡力去做,做了以後又不執著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。

  這念心本自具足,法爾如是。染污心、妄想心、執著心歇下來了,當下這一念不生不滅的心便會現前,這才是最真實的。體悟到本具的清淨心,如水有源頭,找到水的源頭,這股水就用不窮盡了。禪堂裡,禪堂外,動靜一如,心不著境,以平常心面對任何境界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作主,何處不是好香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