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
 
本期主題:擁護三寶住世間







縱使世界遷流無住,若有傳承的願心,
佛法可長可久,所有的聖地將不致荒蕪!
佛法是覺悟的教育,覺悟的教育也是我們的使命。


藝以載道

文/普賢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明

  
  對美的追求是有情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。現代人對美的表現可能來自於獨特的品味,可能來自於獨立、崇尚自由的性格展現,但追求美的過程中,有多少人能體會──「永恆」,才是真正的美。

像以表法 金容宛爾

  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為尋求不生不滅的永恆而出家修行,當世尊夜睹明星悟道時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原來妄想與執著,是凡夫無法體會這念不生滅心的原因,也是凡夫悟道的根本障礙。爾後,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其目的,只為使眾生破除妄想執著,轉迷成悟,離苦得樂,同成佛道。今佛已入滅梵音沉寂,化相三寶雖不復現,幸賴住持三寶住世,三寶弟子渴望見佛禮佛,便將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寄情於玉石、金銅或良木上,如佛在眼前,讓佛法持續利樂有情。

  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述:「大帝(高宗李治)以法師先朝所重,嗣位之後禮敬逾隆,中使朝臣問慰無絕,施綿帛、綾錦前後萬餘段,法服、納、袈裟等數百事,法師受已,皆為國造塔及營經像,給施貧窮并外國婆羅門客等,隨得隨散,無所貯畜。發願造十俱胝像,百萬為一俱胝,並造成矣。」《宋高僧傳•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》述:「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,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,願生兜率,求其志也,乃發通身光瑞,爛然可觀。復於五臺造玉石文殊菩薩像,寫金字般若經畢,亦發神光焉。」諸多史實記載,歷代高僧不單重視佛法的傳播、經典的翻譯,同樣也重視佛像的建造與保護。因為「經」能傳法,「像」能表法,二者皆能表顯佛法的殊勝功德。

如法供養 利他自利

  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秉持弘揚佛法、保存文物及化導眾生的悲願創建中台山博物館。傳明何其幸運,自二○○九年加入了中台山博物館導覽義工的行列,每每在導覽的過程中,見到訪客或恭敬合掌,或讚歎佛像莊嚴,都讓自己憶念起《妙法蓮華經•方便品》云:「或復但合掌,乃至舉一手,或復小低頭,以此供養像,漸見無量佛。自成無上道,廣度無數眾,入無餘涅槃,如薪盡火滅。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在 導師推動佛法五化運動的歷程中,有機會透過導覽,讓更多人與三寶結緣,更深深體會續佛慧命、護法護教,是每位三寶弟子責無旁貸的使命。

  記得發心擔任解說員的第三年,因對展品的熟悉與導覽經驗的增加,也可能是福報的增長,在導覽過程中,與《金剛經》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之理有所相應,稍稍體會到三輪體空之理,當下這念心頓時一陣清涼、法喜,如同雲開見日般的光明盈滿。

  佛法是覺的教育;佛教藝術能啟發眾生自覺、反省與思惟,當眾生實踐自覺與反省直至究竟,便能體會到這念絕對、永恆的清淨心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