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
 
本期主題: 眾生歡喜 諸佛歡喜







慈悲觀的修習,是解脫我執煩惱之鑰,開啟菩薩心量的重要行門。
觀行中如是思惟,生活亦如是實踐,
積蓄、厚養慈悲,轉化瞋惱,體達冤親平等,
引導一切眾生,趣向佛道,同得解脫自在。


心靈的平靜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愫法師

  
  記得過去未學佛時,最大的困擾是工作上的不如意,每每只看到上司的缺點,心中常常生起「將帥無能,累死三軍」的想法,認定他們是肥貓,不清楚如何解決問題,只會出官方說法,如此下去肯定是結惡緣。無論如何努力,升遷就是無望,失望加上憤怒,心理影響生理,漸漸地,晚上睡不著,隔天最後一刻才衝到公司,公司的大門就像是即將被接殺前的本壘板,要飛撲過去才能安全上壘,當然一整個人無精打采。因此,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也愈來愈少,主管就更加不滿,形成惡性循環,回想起來,當時的日子就像處在三塗惡道一般。

  學佛之後,明白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」,要扭轉目前的困境,除了甘心甘受外,更進一步要解冤釋結,因而發心想修持「七周緣慈」。初初開始,一想到主管的臉就氣,不想回向給他,但「眾生皆有佛性,每個人都能成佛」,應該跟每尊佛結善緣,於是勉強還是回向給他。一次、兩次,隨著慈悲觀愈來愈上手,我開始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,發現主管有主管的包袱,自己也有堅固的我執,一味堅持己見或怨天尤人並不能改變現況,只是兩敗俱傷。一旦看開了,心情也變得比較平靜,可以一覺到天亮,上班的時間自然提早了,更能專注於工作上。主管與同事們都發現到這些變化,開始了正向的循環,日子彷彿從三塗惡道又回到人道。

  仔細回想整個過程,發現一般人面對逆境時,通常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,隨順情緒,以反擊的姿態來警告對方,保護自己,希望不要受到傷害。但雙方都自說自話,不但問題無法解決,反而把問題擴大,形成「冤冤相報何時了」的無限迴圈。佛法則是「理將俗反」,先退一步,做情緒的主人,進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,以平和的方式來回應對方,化解雙方的僵局,方能解決問題,達到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。

  其實,不論外境或敵人多麼強大,都不能直接攪撓我們心靈的平靜,只有我們的瞋恨心能夠輕易破壞它。而透過薰修慈悲觀,能夠化解瞋恨,帶來心靈的平靜,進而改善人際關係,不斷地重慮緣真,人生也將愈走愈光明,最終達到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