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
 
本期主題: 寧靜以致遠







動靜閒忙中鍛鍊自心,
不再追逐外在的境界風,與內在的煩惱欲望,
心安定下來,平靜清明,
看清楚因緣,才有知進知退的智慧。


靜慮澄濁 「覺」處逢生

文/見紀法師


  午後,一處公寓傳出陣陣悠揚的琴聲,那是一位鋼琴家固定練琴的時間,而她身邊的五歲女兒正坐在地上玩著洋娃娃。一曲終了,那個靜謐的剎那,小女孩拉了一下媽媽的衣角,輕聲地說:「媽媽,我聽到『沒有聲音』了。」一句簡單卻發人深省的話,試問自己:有多久未曾聽到「沒有聲音」了呢?

  寧靜,是調節生活平衡的一劑良方,給予自己適當沉澱的時間和空間。「心亂如麻」往往是忙碌的現代人,理不出頭緒、紛亂的心情寫照,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,加上情緒的干擾,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,造成更大的損失。例如:無法了解子女的想法,造成親子溝通不良所產生的挫敗情緒,而這些挫折,又導致工作上的失誤;或因長期用腦過度,引發了失眠、憂鬱症、自律神經失調等文明病。所以,學習如何平心靜氣面對問題,有效地排解,是使生命更加圓滿,不可或缺的關鍵。

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

  《佛遺教經》中開示:「欲求寂靜無為安樂,當離憒鬧,獨處閒居……空閒獨處,思滅苦本。」所以,必須營造一個使自己能靜下心的環境。每天再忙,也要堅持撥出一段時間,找個確保不會被電話或其他因素干擾的地方靜坐,藉由觀息、數息等法門,培養定力、專注力。此外,正確的知見薰修也不可或缺。「思滅苦本」即是思惟、憶念佛所說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之理。四諦是人生的真實道理,用正確的人生觀審視,才能看到諸法的真實相貌,保持平靜的心,不為動盪的外境所轉。

  過去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,在行腳途中不慎踩到了毒刺,毒性擴散後,舉身疼痛。尊者此時由於專心思惟佛法,不但不生瞋惱,更藉此機會觀察這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現象:既有一個正在「痛」的我,和一個「知道」痛與不痛的我,那麼,哪一個是真正的我呢?如此不斷思惟,得知「痛」的感覺只是生滅的現象,而能知能覺的這念心,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,由此「攝念未久,身心忽空」,入定而證阿羅漢果。當我們面臨生活中諸多困擾和苦惱的「毒刺」時,不妨也像尊者一樣,用所學到的佛法思惟,客觀地分析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現象,經過多次練習之後,就能避免陷入情緒的渦流無法作主,進而能看清楚因果脈絡,在必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
煩惱生處 歇即菩提

  佛法中言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。「菩提」就是覺悟的智慧心,而覺悟的智慧不假外求,就在「狂心」之中,只要能歇得下,本具的智慧自然顯現。而「歇」,並非形式上的休息或放空,而是持之以恆的觀照功夫。

  曾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:「禪師修行如何用功?」禪師回答:「饑來喫飯睏來眠。」問的人覺得奇怪:「世間人也是如此,難道他們同禪師一樣用功嗎?」禪師答道:「他人喫時不肯喫,百種需索;睡時不肯睡,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。」再平常不過的生活,對祖師大德而言是用功,對一般人而言,卻是煩惱生處。一種境界,兩樣差別,歸根究柢,使自己不得安寧的,其實是向外攀緣執取的心,非關外境。

  如同 導師指導弟子用功的方向,皆從生活點滴著手。「無論做什麼事,覺性要時時刻刻存在,見到好的境界不起貪心,遇到不好的也不生煩惱,保持心清楚明白作主。」始終依照這個原則待人接物,就能處處自在、步步光明。即便外境風起雲湧,寧靜自在的人生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 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