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
 
本期主題: 認錯、改過智慧生







稻穗成熟總彎腰,所謂「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」,
反省改過,是放下我執的初步,也是坦然面對、隨時修正的氣度。
生命幾經沉澱,更澄澈,也會更禁得起風浪!


覺性的善循環

文/見漸法師

  
  不知從何時起,「人生所為何來?」一直是心頭的疑問。總覺得人的一生,終歸是「城外土饅頭,一人吃一個」,何必汲汲營營?直至有因緣聽聞正法,才了解到,以往認為人死後什麼也沒有,乃是「斷見」;色身雖滅,而覺性不滅,清楚明白的這念心,不離當下,即是修行。觀念上的轉變,讓心靈從困苦無依的孤兒,頓成坐擁家財的富子,才知這人身,竟是如此珍貴!

  但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迢迢修行路,入手處又在哪呢?

苦為警鐘忍為藥

  既知覺性始終不滅,只要用心,處處皆是道場,但無始劫來的習氣,不會因此瞬間消失。每當心念散亂時,發之於口,往往流於負面的批評、抱怨;自以為理直氣壯,就事論事,但幾次下來,逐漸發現善緣轉為惡緣,而事情也未如所期望的發展,此時,感受到苦的逼迫性。

  反省檢討後發現,當自己忙於向外分別計較時,就像一位莽撞的司機,一直瞧著車窗外的風景,卻忘了握好手中的方向盤,豈不危險?同樣,執著於外在的境界,忘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未能掌握好身口意三業,所造的種種惡業,亦將如影隨形。

  因此,給自己一帖「忍耐」的藥方,從伏忍開始,攔截即將脫口而出、不經三思的話。給自己一帖「和合」的藥方,注意自己的態度,避免粗暴言行。練習一段時間後,再給自己一帖「智慧」的藥方,面對事情時,學習知而不著,用理性的態度提出正面的建議,隨緣盡分努力過後,就放下它。如此,雖然仍有許多不圓滿,但因人事所起的煩惱,確實稀薄了些。

從無過中求有過

  從改過中,看見一條修行的大道。從問題中發覺自己的錯誤,從不覺到覺察、覺照。

  初初修行,心仍很粗,總在感受到苦果時,才願意認錯反省。雖未契悟心性,但至少深信因果不離自性,不再責怪外境及他人,而是深知:此「苦」源自於過去或現在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,將「苦」視為警鐘,提醒自己,應該更加用功!

  進而,不需要等到苦果現前,才反省檢討,而是時時培養一顆謙卑的心,於待人處事之中,善護三業,不使他人起煩惱。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沉澱,所謂「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」,思惟:除了不使他人起煩惱之外,進一步,是否能更圓滿、更慈悲?

  反省的過程中,正知正見最是重要。依照因緣果報、佛性本具、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返照,修正自己的知見及行為,才能真正達到效果。否則,一般人為了趨吉避凶而改變行為,卻未必能達到圓滿的結果。

  再者,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凡夫愚迷,只知懺其前愆,不知悔其後過。以不悔故,前罪不滅,後過又生。前罪既不滅,後過復又生,何名懺悔?」除了承認錯誤之外,更重要的是不再犯相同的錯誤,方是正本清源之道。

  從錯誤中,反省該如何修正,當下次遇到類似的境界考驗,因為事先有了準備,便不至於手足無措。更根本之道,則是從提高覺性著手。生活中,覺性現前的時間,要漸漸拉長;隨煩惱流轉的時間,要愈來愈短。時時身心清淨,方能從造業、受苦、後悔的惡性輪迴跳出,轉化為「覺性提升、斷惡修善、回歸心性」的良性循環。

  聽聞正法後,雖然仍有苦惱,卻是吃苦了苦、知苦了苦,將一切境界,化為修行的養分、覺性的試金石。即使跌倒,也能從中找到向上提升的動力。覺性的善循環因此開啟,每一個當下,只要覺性現前,皆是踏實與光明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