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2
 
本期主题: 五戒学处








庄严法身,以戒为璎珞。
破除烦恼,以戒为清凉。
五戒,是一切佛戒的基石;
以“五戒”建立正知见、净化三业,烛照人生路,
圆满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的定、慧。


以戒为师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材法师

  
  过去,释迦牟尼佛将入灭时,阿难尊者请示:“佛在世时,弟子们以佛为师;佛灭度后,当以何为师?”佛陀回答:“以戒为师。”所谓“律者,佛之身”,戒律乃成就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的根本。身为佛弟子,应当学习佛的清净梵行,清净身口意三业,如是信受奉行,成就佛道,指日可期。

诸恶莫作

  什么是戒?就是佛弟子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,其目的是用来防止我们造恶业,进而帮助我们解脱烦恼,成就佛道。对于一般人而言,常犯的重大过失就是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诸功德中,不杀第一。”起杀心断一切有情性命,将招感短命多病的果报。若能舍离杀业,自然少病少恼、无诸怨仇。举凡一切有主物,未经主人许可,心存盗意而取,即犯偷盗,所感的苦果为贫穷卑贱、事业不顺等。若不偷盗、不贪利且能行布施供养,不仅现世能身心安乐、处众无畏,来世更可得大富饶财。淫欲则是生死的根本,出家众为了脱生死,必须断除淫欲;在家众除了夫妻间的正常关系外,不应和第三者产生邪淫。行邪淫者,未来将招感伴侣不贞、眷属不和等果报。假使能化除欲爱烦恼,离诸杂染,身心则能调顺安泰。

众善奉行

  持戒有粗有细。诸恶莫作是持戒的第一步,可避免我们堕入恶道,进一步,若能众善奉行,则植福修慧、能生善道。以不杀生为例,不但不杀人,连动物等一切有情众生都不杀。不但不杀害有情众生,连草木等无情物也不轻易伤害。不仅不杀生,还要积极的救生、护生,乃至不食众生肉,如此不仅利益众生,亦能增长福报。

  《杂宝藏经》记载,有位小沙弥原本只剩下七天的寿命,在回家探望父母的途中,看见众多的蚂蚁在水中漂流即将淹死,于是生起一念慈悲心,立即脱下身上的衣服,盛土来堰水,并将蚂蚁放到高处干燥的地方。就这样,因为一念慈悲心,救了蚂蚁,而得以增福延寿。

自净其意

  佛法有事有理。事相上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透过断恶修善,端正身业、口业,而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净化意业,回复清净的菩提心。

  不杀生的目的就是要长养我们的慈悲心。众生之所以无法生起慈悲心,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我执、法执,所以产生冤亲、人我的分别。若是能以平等心、慈悲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。所谓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”乃至“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”。慈心缘一切有情众生,就能破除我执、证我空,解脱三界轮回。进一步,将慈悲心扩大,达到物我平等,就能破除法执。再进一步无能缘、所缘之相,无念无住,寂照一如,契入实相。

  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。”有受戒、持戒的因缘是大福报。为佛弟子只要谨遵佛戒,如是信受奉行,严持身戒,进而摄心为戒,达到一心不乱、一念不起、寂照一如,就是无上戒,必能成就无上菩提果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