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2
 
本期主题: 五戒学处








庄严法身,以戒为璎珞。
破除烦恼,以戒为清凉。
五戒,是一切佛戒的基石;
以“五戒”建立正知见、净化三业,烛照人生路,
圆满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的定、慧。


正顺解脱之本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山法师

  
  古德云:“道在红尘闹市修,全凭五戒作根由。杀生戒除慈心大,不贪财物廉洁优,见色不贪性清净,荤酒永断性长流,欲学长舌莫妄语,成佛不须出世求。”修行欲成就佛道,必须以五戒为根本;如果五戒持守得好,虽未成佛道,人格亦趋完整,现世善缘、福德增长,未来感得人天果报。

人间至善要道

  戒有“防非止恶”的功能,是修身净心的必要行持,故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。因依此戒,得生诸禅定,及灭苦智慧”;《大智度论》亦云:“戒为一切善法住处”。持戒能断恶修善,使身心清净,进而得定、发慧至究竟解脱。五戒亦是一切善法的基础,与儒家“五常──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是相通的,攸关人格的养成及心性的启发,是人间通往至善要道。这五条戒律何以关涉人生、影响深远呢?

  一、不杀生:佛制戒律中,“不杀生”是不得杀害一切众生,因于众生皆有情识、有觉受,保命畏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本能。然而,为了人类的口腹之欲或渔猎为乐,多少生命遭受无法言喻的惊恐、痛苦。所以“不杀生”的积极作为,包括放生、护生和吃素。饮食是一种习惯,而人类“可以选择”吃什么,有别于动物的业力使然。吃素长养慈悲,有益健康、环保,更是改变因果、扭转命运的善行。相对的,杀生时,被杀者感受苦毒惨烈,互结的冤业,将在现世、后世感得多病或短命的果报,无形的业力牵引更是影响长远。

  二、不偷盗:“不与而取,举离本处”即偷盗,因于贪念或想占便宜,这些不劳而获、非分而取所造的业报,现在是在牢狱,未来则常在贫穷困苦之中。所以,对于想要得到的,要取之有义、取之有道。更进一步,要把“拥有”的概念看清,当知世间无常,一切都只是暂时而有,凡得到的必然失去,既是“了不可得”,若能乐善好施,则能广积福德资粮,便能使持戒的清净功德更上层楼。

  三、不邪淫:一般人喜新厌旧,或者只想及时行乐,而玩世不恭,然而,爱着必生苦恼,往往“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”,现世家庭破碎,未来则堕三涂恶道。经云:“爱不重不生娑婆”,这根深蒂固的执着,让彼此流转生死,若能以持戒建立起“防火墙”,由不生邪念,进而不生爱着,真正能冤亲平等,出三界、了生死。

  四、不妄语:说话的本质是什么?在于沟通理念使彼此互相了解,凡有所言说,要利益他人才好。妄语是不实在、没有“诚信”的欺诳言语,将导致人言不信、易遭毁谤。若有清净的口业,则能以信会友,对人生及事业都是一大助缘。

  五、不饮酒:喝酒或许被视为一般的社交行为,但是,当麻痹了自己、迷失了觉性,不免糊涂行事──伤身、坏事又乱性,使人愚痴、远离善道。有些人为了暂时逃避或空虚,却堕入酗酒、吸毒的深渊,不可自拔,古德有云:“暂时不在,犹如死人。故学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。”

究竟持心不起

  觉大和尚时常提示:“佛法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。”在无始的轮回中,受持五戒可保人身,而持戒就是增强觉性的作用,除了日用中谨言慎行,使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外,〈一心戒文〉更以“不生断灭之见、不生可得之念、不生爱着之念、不说一字、不生无明”,为五戒的究竟──持心不起,销归自性,乃真实解脱之本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