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1
 
本期主題: 在反省中成長








反省,不是鑽牛角尖、自責掉悔,或自暴自棄;
而是修正錯誤的知見,提起覺性的力量,淨化三業!
古德云:「澡雪而精神;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
反求諸己,正是轉凡成聖的關鍵。
時時知非、時時改過,定能轉迷為悟,在做人做事中圓滿的成長!


勇於面對

文/見模法師

  
  六祖大師云: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我們都希望三業清淨,道業有成,也願意依教奉行、反省檢討,但為什麼習氣總是改不了?

  凡夫心中有兩把刀劍,一把是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、傷己傷人的「煩惱刀」,一把是鍛鐵鍊鋼、去滓成器、自利利他的「智慧劍」;心中要提起或放下哪一把刀劍?關鍵在於我們的「決心」與「覺照」。

如人鍛鐵 去滓成器


  孔子嘗言:「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無始以來,在不知不覺中,養成了很多的慣性行為,因此在生活中,不斷地出現無法作主的心念和作為。然而,人的一生如同一塊天然礦石,唯有不斷地用刀雕琢,去除長久以來染著的污垢,即使必經痛楚,但雕琢後的礦石才能更見光彩。經云:「如人鍛鐵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學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淨矣。」反省如同鍛鐵,只要不放棄,哪怕歷經千錘百鍊,終究去除渣滓,成為佛門法器。

  如何去除心垢,回復清淨呢?首先,一定要認清過錯的源頭。一般人「大錯不犯,小過不斷」,卻不知大錯是從小過累積而來的。台語俗諺說:「細漢偷挽瓠,大漢偷牽牛。」為什麼小時候偷採瓠瓜,長大後會偷牽牛呢?其關鍵在於「偷心」,真正令人可懼的是錯誤的想法與觀念。因此,在任何不圓滿的當下,都要勇於檢視自己的念頭與行為,唯有懂得「認錯」,才能不斷地改過自新。如果總是得過且過,在不斷違犯的同時,就是在加深錯誤的觀念與知見,終有一天將鑄成大錯。所以,無論任何心念與行為,我們都要真誠的反省與檢討。

淨化心念 轉妄成覺

  在修行的路上,自己也曾握著一把煩惱刀。這把刀莫名地占據內心的清淨,不斷地舞動刀鋒,排斥善法。雖然如此,毅然選擇勇敢面對,提起改過向善的決心,使用覺照的磨刀石,一點一滴去除心垢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夫為道者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」,在這條心路上,曾經找不到出口,也氣餒過。但,深信只要勇於反省,定會摧破魔軍,於覺性上屹立不搖。

  檢討自己之所以會與善法不相應,是因為起心動念處,過於放任;於乖謬行為,太過縱容。如「磨刀之石,未見其減,而日有所損」,面對自己的惡念惡行,時時都要反躬自省,絕不顧惜體面,隱忍不言,務必懺其前愆,悔不復做。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」當心煩意亂不能自主時,若無法立即返照,無始劫的習氣種子,將役使自己造作不良善的行為。此時放下手邊的事,一心誦經、持咒、禮佛……種種加行,透過事相上的用功,歇下並轉化紛亂的微細念頭;當惡念泯除時,不假吹灰之力,智慧心自然涌現,便能端正身口意三業。所以,反省不是在錯誤的念頭上打轉,或鑽牛角尖,或自我訶責,或自暴自棄,而是學習放下念頭,淨化心念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學習放下每一個妄念、往日慣性的言語作為,便會隨之改變。此時,自己不再是傷人害己、隨業流轉的羅剎,而是自利利他、隨順覺性的菩薩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」,雖然去除煩惱執著,不能立竿見影,但只要勇於面對錯誤,絕不姑息,發露懺悔,定能轉妄成覺,於反省中真正成長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