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2
 
本期主題: 好事給他人








儒家說: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」
佛法也告訴我們:「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。」
所謂「恭可釋怒,讓可息爭」,
謙讓,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,無疑是一股清流,
能讓我們和合無諍,廣結善緣,集眾人力,成眾人事,
在雙贏的局面中,福慧雙修!


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
  佛法說: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」「性」,指我們的本性、覺性、佛性。時時刻刻覺性現前,心當中都是光明,走到哪裡都抬頭挺胸。

謙讓無諍 尊奉有德

  從前有一位張英,他在朝庭當官,大家都稱他張善人,因為他心地善良,喜歡廣結善緣。有一次,隔壁鄰居在修建房子時,將圍牆往外移,侵占了張家三尺的土地。為了這件事,張英的家人寫了一封信給他,希望藉由張英的權勢來處理。張英收到信以後,回了四句話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?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家人看到回信,當下覺得很慚愧,整件事情就淡化了。現在社會上,人與人之間斤斤計較,不知道退讓,所以彼此仇恨、鬥爭。做人,修養很重要,這就是德行、就是修德。如果大家遇到事情時都能先退一步想,不要只想到照顧自己,也要處處體諒別人,大眾都有這種心量,人與人之間一定會相處得很愉快、很融洽。

  菩薩戒云:「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」,因此我們應該要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」,這就是修德。檢討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一種心量?如果有這種心量,確確實實有修這一個德行,做了一切功德,統統歸三寶,自己就沒有我慢心了。

  古人說,一個是道,一個是德,所謂「道高龍虎伏,德重鬼神欽」。德,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修出來的、慢慢養出來的。有些人心量很窄小,看到人家有德,自己不但不服氣,還說人家不好,沒什麼了不起!總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,所以沒有德。

  所謂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,孔子說:「吾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佛法也提到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。」成功,都是辛苦努力換來的。見到難得的優秀人才,正好當作自己努力學習的對象。假使因為己不如人而自暴自棄,不肯虛心向他人恭敬學習,自己永遠都趕不上別人。趙州禪師八十歲仍參方行腳,向其孫輩雲居道膺禪師請法;灌溪尊者,也在末山老尼下悟道……在在顯示古來祖師肯虛心學習,故能獲得真實法益。

達諸因緣 心無所住


  為什麼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」?如果沒有三寶的加被、沒有師長的指導、沒有同參道友的勉勵、沒有在家菩薩的護持,我們哪裡知道修行?哪裡有道場?哪裡有道業可成?成就了這些功德,我們也不沾沾自喜,什麼原因呢?是過去宿因所感,是過去種的因,今生善業因緣成就了,眾緣和合所感得的一種果報;沒有眾緣和合,這件好事也做不成功。所以,遇到好的事情,不要我慢、不要貢高。假使因緣散了,這個果報也沒有了,沒有什麼好歡喜的,所以達磨大師〈二入四行觀〉中的「隨緣行」提到:「若得勝報榮譽等事,是我過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於道。」

  相反地,碰到挫折或失敗,也不要垂頭喪氣,不要認為佛菩薩不加被、社會不好、朋友不幫忙……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,自己的路就會愈來愈窄小、愈來愈悲哀,乃至於去自殺。其實,這都是自己過去和現在沒有結到緣,乃至於過去的惡業、惡因、惡緣現前了,這就是一種果報,福報不夠,現在繼續努力就好了,這就是「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」。所以,「得失從緣」,遇到好事情也不歡喜,遇到壞事情也不煩惱;得到了也不高興,失去了也不懊惱,就是隨順這個因緣。

  什麼是「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」?假使遇到好事,歡喜得不得了,心就有所增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憂愁煩惱,好像活不下去了,心就有所減。這些都屬於眾生心。禪宗祖師說:「喜風吹不動,瞋風吹不生。」觀一切都是因緣、都是假相,心不隨外境所轉,當下這念心就有定力、就有智慧,就得解脫、得自在,這就是「冥順於道」,與菩提道、涅槃道相應了。

  人生不外乎是一個勝報、一個衰報。勝報是樂,衰報就是苦。在苦樂當中,這念心安住得下來,就屬於聖位,否則就屬於凡夫。了解了這些道理,處處都是佛法,對社會及人生的看法,就能積極而光明,不僅事業能成就、研究學問也能成就、修行也能成就。這就是真正的佛法,要在這念因心上去用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