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0
 
本期主題:感恩的力量








感恩,
是化解不滿與怨懟的良藥,
一種不再計較的寬廣;
──心中只有感謝。
讓我們常思眾緣成之不易,
從過去的理所當然中,
看見他人的付出與自己所擁有的美好。


恆持初心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饒法師

  
  感恩是希望對方平安、快樂的心願;感恩是心頭的喜悅,說不出的感謝,願意每天多付出一點點──雙手合十,不怕考驗。

了達因緣 方知感恩

  所謂「感恩」,「感」就是感謝,「恩」就是恩德。感恩就是一種「覺」,覺悟到別人的存在與付出,而除去小我的煩惱根源,體會付出的快樂。

  什麼是煩惱的根源?一個執著很重的人,便會因失去而感到憂傷;一個常常抱怨的人,便會因不滿現狀而感到懊惱;一個自以為是的人,別人的作為常能令他心生煩惱;一個不知足的人,面對得不到的東西必然痛苦萬分。執著、抱怨、自以為是、不知足,這些煩惱的根源,真正的問題是出在「不知感恩」。由於不知感恩,所以總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,不如己意時,就會痛苦,甚至為了要改變因緣而造下種種惡業,這就是痛苦與煩惱的原因。不知感恩的人,如同井底之蛙,活在自我的世界,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。如果我們懂得感恩,經常替他人著想,又怎麼會痛苦呢?

  如何才能學會感恩?生活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中,有些人很難生起感恩的心;遇到難緣時,受到他人的資助,感受到他人的付出,才知道要感恩別人。佛法明確地告訴我們「因緣觀」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當中,多用心去觀照身邊的人事物,洞悉其中的因緣法則,便能對每個人抱以感恩之心,其中甚至包括讓自己不快樂、起煩惱的人。

  什麼是因緣觀?假使沒有農夫在烈日下辛勤耕種,誰種出好吃的米和蔬菜呢?假使沒有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工作,誰寫出高效程式和生產高科技產品呢?假使沒有清潔人員的付出,誰來清理垃圾和環境呢?假使沒有父母親的生育、養育,誰來照顧我們呢?假使沒有安定的社會與國家,誰提供我們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呢?假使沒有大善知識不捨一眾生的悲願,誰來建設道場,安僧度眾呢?……

  假使沒有這些因緣的和合,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就沒有保障、事業也不能成就,因此,每個人彼此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因緣關係,只是親疏不同而已。了解一切都是因緣和合、息息相關,我們怎能不感恩、報恩呢?因此,熟練地運用因緣觀的法門,就能讓我們生起知恩、感恩的心,進而回饋、報恩。在回饋、報恩的行為當中,就能斷除煩惱、執著,也能生出種種善法、功德。

無相發心 福德俱增

  過去,有一名成績優秀的青年去應徵一個公司的重要職位,通過了第一級的面試。董事長作最後的面試時,在青年的履歷上發現,從中學到研究所,這個年輕人的成績一貫優秀。董事長問:「你在學校裡拿到獎學金嗎?」年輕人回答:「沒有。」董事長問:「是你的父親幫你付學費嗎?」年輕人回答:「父親在我一歲時就去世了,是我的母親付的學費。」董事長問:「你的母親在哪高就?」年輕人回答:「我的母親是幫人洗衣服的。」

  董事長要求年輕人伸出雙手,年輕人把潔白柔嫩的雙手伸出來。董事長問:「你曾經幫你的母親洗過衣服嗎?」年輕人回答:「從來沒有!我媽媽總是要我多讀書,再說,母親洗衣服比我快得多。」董事長說:「我有一個要求,你今天回家之後,幫你母親洗一次雙手,明天上午你再來見我。」

  年輕人覺得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大,回到家後,高高興興地要幫母親洗手,母親受寵若驚地把手伸給孩子。年輕人幫母親洗著手,漸漸地,眼淚掉下來了,因為他第一次發現,母親的雙手滿是老繭,有個傷口在碰到水時還疼得發抖。年輕人第一次體會到,母親就是每天用這雙有傷口的手洗衣服賺取他的學費,母親的這雙手就是他今天畢業的代價。年輕人幫母親洗完手後,一聲不響地把母親剩下的衣服都洗了。當天晚上,母親和孩子聊了很久、很久。

  第二天早上,年輕人去見董事長。董事長望著他紅腫的雙眼,問道:「可以告訴我昨天回家做了些什麼嗎?」年輕人回答:「我幫母親洗完手之後,也幫母親把剩下的衣服都洗了。」董事長說:「請你告訴我你的感受。」年輕人說:「第一,我懂得了感恩,如果沒有母親,我不可能有今天;第二,我懂得了要親身勞動,才能體會他人的辛勞;第三,我懂得了家庭親情的可貴。」

  董事長說:「我就是要錄取一個會感恩、能體諒他人辛苦的人,而不是把成就當作人生第一目標的人。你被錄取了!」後來,這位青年果真努力工作,深得員工擁護,公司的業績也大幅地成長。

恆持初心 性德方顯

  感恩的力量,能生諸善法與功德,喚醒內心的良知良能,讓被煩惱、習氣或名聞利養障蔽的心覺醒。在我們願意付出、願意報恩的過程中,心量自然廣大,能感受到無我的法喜,也因為付出而更感恩、更發心。所以,在回饋、報恩的行為當中,蘊藏著無我的精神。不為自己的名利,不把個人放在前面,做任何事都是無所求的態度,念念便都是在增長福德、智慧。

  所謂「發心容易恆心難」,修行之所以無法恆持初心,來自於沒有降伏煩惱、沒有根除無明;能徹底斷除煩惱、無明,智慧、德行才能恆存。只要時時懷著感恩心,便能勤修種種善法,藉以降伏、斷除煩惱和欲念,並在付出、報恩的過程中,獲得無量的心靈財富。

  行菩薩道,從知恩、感恩開始,時時感恩父母、三寶與眾生,成就自己的生命與慧命;進而化知恩、感恩為報恩的動力,以實際的作為圓滿自利利他的願行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