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9
 
本期主題:佛法理財觀








佛法不離世間法,在家營生,要積聚有道。
積聚欲有道,必須正業、正命。
除了正當地取財,還要智慧地運用。
常懷知足心、感恩心、慈悲心、布施心,
將有限的財物,廣行利他,慈護一切;
不僅現世得安樂,盡未來際亦將獲福無量!


智慧理財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沃法師

  人生在世,有物質生活、有精神生活。只要每日起床一睜開眼,就開始為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而忙碌。這一切,都需要金錢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要智慧理財,取之有道,用之有理;更進一步以超越世間的智慧,告訴我們藉由布施波羅蜜,將有形的財富化為生生世世受用的功德法財,提升功德生活的寬廣度,掌握人生,開顯生命的光明與真正的富貴。

正命取財 現法安樂

  《雜阿含經》中記載,有一位年少的婆羅門,名叫?闍迦,一日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請示:「世尊!俗人在家當行幾法,得現法安及現法樂?」佛陀回答:「有四法,俗人在家得現法安、現法樂。何等為四?謂方便具足、守護具足、善知識具足、正命具足。」

  什麼是「方便具足」呢?佛說:「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,謂種田、商賈,或以王事,或以書疏算畫。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,是名方便具足。」什麼是「守護具足」呢?佛說:「善男子所有錢穀,方便所得,自手執作,如法而得,能極守護,不令王、賊、水、火劫奪漂沒令失,不善守護者亡失,不愛念者輒取,及諸災患所壞,是名善男子善守護。」

  方便具足、守護具足,是佛陀教導我們正確取財的方法。所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不論從事士、農、工、商,「如法而得」是取財的第一要件,不僅要符合世間的法律、道德標準,以能利益社會國家及人民福祉為本,更要提升為以符合佛法的良善因果為出發點。例如,從事捕魚業,雖是世間的合法行業,卻是以殺害生命的方式取財,增加自己的業障,將來還是要受因果業報之苦。雖賺取到錢財,卻漏失了無量的功德法財,在未來的人生種下苦因,可謂得不償失。因此,符合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不擾害他人清明智慧等良善因果法財,才是正確取財的要件。如孔子云: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又如《大學.傳十章》云:「德者,本也;財者,末也。」「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」

  佛陀在「正命具足」中,也提示我們如何正確用財。「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,以此生活,人皆名為優曇?果,無有種子,愚癡貪欲,不顧其後。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,不能食用,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。」毫無節制地揮霍錢財,奢侈浪費不顧往後是愚癡人;空有錢財卻牢執固守而不善用,亦是愚癡人。「等入等出」,是佛陀教我們用財的中庸之道,無過與不及,便不會淪為「卡奴」或「守財奴」。如此的中庸之道,蘊含著佛法心性與因緣的道理。運用財物時不僅要理性,更要提高覺性與善觀時節因緣的智慧,如此便能將財物運用得宜。

布施得福 為真富貴


  在一個公案中,佛陀教導天人以布施波羅蜜來提升功德法財。一日後夜時分,一名容色絕妙的天子,身上的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,他請示佛陀:「云何得名稱?云何得大財?」佛陀回答他:「持戒得名稱,布施得大財。」

  以平等、慈悲、利他之心行布施,不僅能捨除自己慳貪的習氣,更能將有限的財富化為無限的功德法財,慈悲利益一切。如給孤獨長者,由於聽聞佛陀演說妙法,心開意解而行大布施,以金磚布地周滿十里,買園供養釋迦牟尼佛。長者不僅這一世行大布施,在過去拘留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葉佛時,亦分別以金板布地四十里、銀板布地三十里、七寶布地二十里,供養於佛;及至未來彌勒佛出世時,佛及人壽八萬歲,亦以七寶布地四十里以為供養,爾時長者出家修道,證羅漢果。給孤獨長者因行大布施,生生世世大富大貴;又因大富大貴,生生世世行大布施。如此殊勝的供養,圓滿了出家修道、斷惑證果的功德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富貴雖樂,一切無常,五家所共,令人心散,輕泆不定。」財富看似美好、真實,卻容易因為知見不正確地使用而造業受苦。一生中,為了聚財,汲汲營營地忙碌不休;然而,當老、病、死等無常來臨時,又帶得走什麼呢?以正確的知見廣修布施,將有形的財富,廣利一切,化為生生世世的功德法財,才能為人生開演無窮盡的光明與真正的富貴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