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8
 
本期主題:轉念,改寫人生劇本








面對挑戰,有的人裹足不前,有的人從中開展出生命的新局;
面對困境,有的人感嘆命運不公,有的人在其中成長提升;
不同的知見和態度,造就了不同的人生,
是絆腳石或是墊腳石?往往就在一念之間。
轉念,就沒有過不了的關。
凡事內省,感恩逆境,在克服困難的同時,
超越自我,改寫人生的劇本!


轉念,世界無限寬廣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箭法師

  二次大戰時,德國的集中營裡,有一對因囚禁而結識的朋友,他們在戰事結束後各奔西東,十年後再度相遇。一人快樂地問:「好久不見,這幾年你還好吧?」另一人忿忿不平地回答:「怎麼會好?我每天想到過去那些軍官對我們所做的一切,滿腦子都是怒火,心中只有怨恨,哪有什麼好日子過?」話畢,反問朋友:「難道你的心中一點都不怨恨?」朋友答道:「剛開始我也很痛苦,但後來我想到,過去已在集中營裡被囚禁了十年的歲月,我不想被釋放後,再被心中的仇恨、瞋惱囚禁另一個十年,我選擇寬恕他人,原諒那些傷害我的人。真正放下過去,讓自己的心由仇恨中釋放,得到自由。」

以仁恕存養於心

  同樣的困境、同樣的十年,有人選擇不斷回憶過去的痛苦而無法自拔,但有人卻能轉念,從寬恕中走出陰霾,從挫折中看到新生的契機。換言之,真正囚禁我們的,不是外在的監牢,而是我們心中過不去的種種煩惱及回憶;真正傷害我們的,不是他人的言行,而是那份不願放下的我執、我所。決定生命的好壞,選擇權不在外境,不在他人,端在自己的念頭,能夠控制轉化自己的心念,我們的心便得到解脫自在。

  什麼是改變這位戰俘的最大力量?是因自覺而生寬恕。因為寬恕他人的同時,就是寬恕自己,不再為煩惱所囚。反觀自己,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多少時候,我們的心是真正自由而不為煩惱所囚禁?在面對困境、阻礙時,覺性是否能不被無明所遮障?更進一步,能靜心自覺,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將逆境化作順境想,看到自己的生命因磨鍊而更加提升的價值,在這樣的思考中將惡念轉成善念。在此自覺的基礎上,擴展自己的善念,由己身至他身,發饒益眾生之心,自覺覺他,自利利他,化仇恨為慈悲,化苦難為和平。「先以善捨惡,後以捨攝善」,在轉念的力量中,由惡念、妄念至善念,更進一步不執著善念,成就無念無住,一乘任運、萬德莊嚴之功德。

  如何在生命中的種種順逆因緣,時時刻刻保持正念?如何能保持覺照,將惡念轉成善念?首先,可從儒家的恕道來學習。在《論語•衛靈公》中,子貢問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子曰:「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西元一九九三年,歷史哲學家孔漢思Hans King所起草之世界倫理宣言,將世界各宗教及精神傳統之金律Golden Rule當作全人類倫理的基石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、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」之恕道精神。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強加給別人;進一步常思推己及人,將心比心,自己想樹立,也想幫助別人樹立,自己想要通達,也會想到要幫助別人通達。可知,仁恕之道不但是過去儒者立身行道之根本,更是現代的普世倫理價值。仁恕之道闡揚了立身處世的平實之道,也是讓我們轉惡念為善念,保持覺性及正念的重要依循軌則。

  當吾人心中時刻保持仁恕之念,便能以同理眾生之心來做人處事,依此啟發本具佛性中含藏之大悲心、無我心及菩提覺心,更深一層發起自覺覺他的心願,達到最圓滿的覺悟──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因自心常存寬恕之心、饒益眾生之願,則有慈悲;因慈悲之善法力,便能轉化我們的惡念及錯誤知見;導正錯誤的知見,便更能提起覺性;更因自覺覺他,而能改變人生……這一切,莫不從「恕」字中轉念而輾轉相生。

依慈悲圓融法界

  佛法的慈悲,從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來、從觀照諸法緣起性空中來,亦從修習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來,更從自覺覺他的大悲心、菩提心中來。

  過去釋尊於因地修行時,有一世為水牛王。牠性情善良、仁慈,許多水牛都來歸附。河的對岸,有一隻獼猴因而心生嫉妒,看見水牛王在自己住處附近安住下來,便向水牛王破口大罵,用盡能事來傷害牠,並企圖趕走水牛王。水牛王對此不但沒有心生瞋惱以牙還牙,帶著牛群離開時,還對獼猴心生悲憫。前來歸附的牛群們,看見水牛王如此寬容與忍辱,心中生起恭敬之心,效仿水牛王的仁恕與心量,安靜地離去,不生瞋恚,繼續趕路。

  樹神見此情景,問水牛王:「為什麼你可以默然面對如此蠻橫的獼猴呢?」水牛王答道:「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因果,看見獼猴不識因果而造惡,心中只想到將來牠必受惡報,我悲憫、解救牠都唯恐不及,怎忍心再傷害牠呢?以我的力量,雖然可以將其致於死地,但這對我和我的牛群又有什麼好處呢?」

  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故,因大悲心發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都是未來佛,學習以儒家之「恕」字立身,更推及使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為本懷,則何境不化、何念不轉?世界何其寬廣!

  以「恕」字存養,則念念善念,處處利他;以「慈悲喜捨」四無量心攝念,則念念慈悲、處處無我。從轉煩惱成菩提之方便中,轉識心為智性,成就圓滿福德,更進一步在「修一切善,不執一切善」中,捨除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,安住於無住心中,銷歸自性,無念無住,如是用心,是真「正念」、真「菩提」,法界和光,世界同明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