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5
 
本期主題:無住生心








生活中的煩惱,總是剪不斷、理還亂?壓力總是無法紓解?
佛法提供了一帖清涼藥方──無住生心!
無住生心,就能身處紅塵而心不染塵,出入紅塵而自利利人。
心無所住,心無所縛。
體會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的自在。

找回本來的面目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樟法師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無相者,於相而離相。無念者,於念而無念。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於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為空,不思酬害,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。若前念今念後念,念念相續不斷,名為繫縛。於諸法上,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。此是以『無住』為本。」

分別不生自寂靜

  無住心,就是本來面目。心當中不打妄想,看到好的境界,不起貪心;看到不好的境界,也不起瞋心。不為任何境界所纏縛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了了分明,不回望過去,也不寄望未來,把握當下的因緣,隨緣盡分。假使持之有恆,以無住為本,便能自然生心──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不動心、同理心,真正與道相應。

  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中記載,天女聽聞諸佛菩薩說法之時,歡喜散花,當觸及諸佛菩薩之身,即掉落於地;而灑落至羅漢尊者身上時,卻黏於身而不掉落,甚至以神通亦無法拂去。當時,天女問舍利弗尊者:「何故去華?」舍利弗說:「此華不如法,是以去之。」天女說:「勿謂此華為不如法。所以者何?是華無所分別,仁者自生分別想耳!」

  諸佛已斷除我法二執,生死、涅槃無所障礙;羅漢雖斷生死,仍有法執,故有障礙。古人說:「無心隔花花自落,有心隔花花不離。」時時刻刻不起分別,隨順因緣,沾身之花自然會落下。只要在境界當中,不起執著,化掉心中的無明、煩惱、習氣、執著,這念無住心自能現前。

任運騰騰自合道

  圓悟克勤禪師說:「雖終日說而不曾動著舌頭,終日行而不曾移著一步,終日喫飯不曾嚼一粒米,終日著衣不曾掛一縷絲。」人生本來可以有如此單純的自在,但凡夫無明頓起,便會把簡單、輕安的生活複雜化,因而產生種種煩惱、痛苦。

  因此,自己要化被動為主動。過去,心中只有客人,沒有主人,心念不停地往外跑,以曲折之心作比較,在人事物當中處處分別。現在,當下便要作主,心不隨境轉;凡事盡力而行,事過境遷就讓它過去。當自己又忽略現在而回憶過去、寄望未來,就要收回念頭,把握當下,把每一句話講好,把每一件事情做好。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」,就如同走路時,雖總是踏地而行,腳底卻永遠不會黏著在大地上。時時如如不動,不生執著,提得起又放得下,「雖修眾善,心不執著」。逆境現前時,當作是磨鍊習氣的增上因緣,常持定慧,便能如經中所說:「即覩諸善惡境相,自心不亂。」在覺察、覺照,以及檢討反省當中,回歸本具的覺性,才能「自心無所攀緣,不思善、不思惡,自在無礙」,達到真正的自在。

  古德云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人生的一切作為,並不單只是為了求取名利、衣食,更進一步要在這念心用功,跟隨佛陀的教導,離開分別,智慧明達,便能任運自然,達到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無俱不計,長御白牛車」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