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
 
本期主題:真幸福








即使擁有財富,卻可能因為欲望、煩惱,
而感到空虛貧乏;
雖然日子清貧,也可以因為感恩、知足,
而活得充實豐盈。
幸福的質量,來自於心靈的飽滿。
佛法告訴我們:「禪者,佛之心。」
體會清淨心,幸福近在咫尺!

富貴人生 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生活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,人類的科技與知識已經提升到一個極高的領域,其實,這一切都是心意識的作用。如果沒有正知見的引導,知識便會畸型發展,乃至形成病態。因此,如果不透過「禪」的智慧在精神生活上去突破、充實,那麼生活始終都是在煩惱當中。

富在知足 貴在感恩

  禪,並不是佛法的專利,儒家的思想也講禪。例如,《大學》云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」「致知」,就是端正知見;「格物」,就是禪,也就是要把我們心當中的妄想、愚癡、顛倒、邪見等垃圾除掉,就能產生正智,然後再提升為淨智。

  如何把禪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中?首先,必須隨時保持知足常樂的態度。所謂「貪心是貧窮,知足乃富貴」,一個人之所以有煩惱,原因就在不知足。知足的人,自然會心生感恩,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。

  再者,就是心存「好事給他人,壞事給自己」的觀念。什麼是「好事給他人」?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成,個人的成就其實是大眾所共同成就的,因此,成就的果實應該與大眾分享。什麼是「壞事給自己」?當遇到挫折或失敗的時候,應自我檢討失敗的原因,並加以改進,而不是一味地責怪或歸咎他人。如果明白這些道理,我們的心就會定下來,對社會與人生的看法就不一樣了。

  戰國時代,齊宣王想招攬賢士,當時有一位隱士,名叫顏斶,學問與道德俱佳,為眾人所推崇。齊宣王對顏斶說:「如果你肯出來當我的宰相,不但可以享受榮華富貴,而且是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有車子坐,又有酒肉可吃,一切都能稱心如意,不像現在住在黑洞洞的房子裡,穿著又破又舊的衣服,三餐不繼。」

  顏斶回稟大王:「大王,我現在已經很富貴了,不但有酒肉吃,而且還有車子坐呢!」

  齊宣王很詫異地問:「怎麼說呢?」

  顏斶笑著說:「我的人生觀是: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,清靜貞正以自虞。」

淨化自心 平常是道

  什麼是「無罪以當貴」?一般人都認為名氣大才是「貴」,其實功名並不能長久,所謂「今日座上客,明日階下囚」;如果不自修身,人們雖然因為你的名位高,表面上對你恭敬,其實背地裡卻批評或謾罵,這並不是真正的「貴」。不貪著財色名食睡,凡事都能退一步想,心當中沒有罪過、業障、邪見,這才是真正的「貴」。心清淨了,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人尊重、愛戴,連天神、菩薩都會讚歎、護佑。

  「安步」就是輕緩安詳、從容自在地走路。一個人如果能夠知足常樂,有其必要或有能力買輛車子也無妨;如果沒有買車的必要性,「安步以當車」,享受走路步行的四平八穩,及其所帶來的健康,實在也不錯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心便能安定下來。

  因此,如果能將「禪」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這一生就會過得愉快、幸福。若更進一步追求永遠的生命,就必須體悟佛心。

  佛心就是清淨的智慧,也就是指人人本具的清淨覺性。契悟了這個覺性,這念心便有了定力、智慧。日常生活中,要經常保持這念心的存在。走路的時候,心就在走路上面,不會邊走邊打妄想;做事的時候也是如此,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;為人處世更要做到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」,隨時檢討自己的過失,有則改過,無則嘉勉,經常去除心當中的垃圾,讓心清淨得像一面鏡子、一潭止水。無念的心,就是佛心,也就是我們的真生命!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