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1
 
本期主題:兒童讀經教育








種樹培其根,種德培其心。童蒙欲養正,先讀聖賢書。
穿越時空,向古人取經,亙古的智慧,將向下扎根;
人生的路上,有聖賢同行。

品德教育 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全世界除了天災以外,也在種種人禍當中,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戰爭、恐怖主義的威脅,社會上有殺、盜、淫、綁票、勒索,人與人之間嫉妒、仇恨,這一切都是因為缺乏慈悲、缺乏道德,所以,必須從教育做起,從建立完整的人格做起。如何建立完整的人格?以儒家來說,就是五常──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;以佛法來說,就是受持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
國學為體 品格為上

  過去宋朝宰相趙普「半部論語治天下」,儒家的思想是內聖外王,所謂「內聖」,就是要有德行,心當中要清淨,要檢討反省,如《大學》所言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這就是內聖。先從自己開始,然後推己及人,如同佛法所說的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不僅自己好,還要使每個人都好;不但每個人都好,而且達到至善。

  一個人假使有學問、有技能,但是沒有人格、沒有道德、沒有良心,只見其利不見其弊,就可能會出賣家庭、出賣朋友、出賣師長、出賣社會、出賣國家,這樣一來,這些技能、知識不但沒有用,反而使他人連累受害。所以,學校除了傳播知識、技能以外,要強調人格、道德。佛法重視因果,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,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失敗,不但自己失敗,所有的人都會受連累。所以普台教育除了學問、技能外,最重視品德,以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、儒家思想為體,以佛法的慈悲、智慧、禪定為根,配合世學為用,是全方位的教育。

  《尚書》云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人的心是很危險、很險惡的,你動我的腦筋、我動你的腦筋,整個世界都是為了利益,不擇手段,爾虞我詐,乃至父母兄弟姐妹之間也互相猜忌、互相仇恨,這就是「人心惟危」。「道心惟微」,要明白這念心,才是無窮盡的生命。但是「道細如毛,心粗如柱」,這念心很微細、很難見,不容易修。所以,「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,要把所有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化得乾乾淨淨的;「惟一」,要歸一,只有這一念心。「中」就是指不起心、不動念,也就是這念清淨心。

  孔子說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孔子十五歲就知道學問的重要;三十歲就沒有疑惑,找到一條路了;到了七十歲,心才清淨,無論起什麼心、動什麼念,心都是清淨、光明、慈善,這就是孔子的心境,這就是道。

心念清淨 道德自養

  佛經云:「願代眾生受無量苦,令諸眾生畢竟大樂」、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一個人如果沒有清淨心、沒有慈悲心,就和洪水、猛獸一樣,所以,品德是很重要的,要講究倫理道德,父母、兄弟、朋友、師長,這就是倫理關係。學生對師長要尊敬,老師對學生要慈愛;職員對上級要恭敬,主管對下級要關愛,這是互相的。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,孟子說:「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」互相尊重,互為因果。

  修行在平時,教育也在平時,人格的養成也在平時。假使平時沒有養成人格,就做不出來,因為習氣很難改,好的不容易學,壞的很快就學會,儒家說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佛法告訴我們,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。過去沒有學過的,現在慢慢練習,把它練得很熟。舉例來說,以前沒有學過打坐,現在打坐腿又酸又痛,心煩意亂,因為過去沒有學過;現在慢慢練習,練到腿不酸不痛,心就定了、心就靜了,這是生處轉熟。

  什麼是熟處轉生?過去喜歡罵人,現在注意身口意三業要清淨,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綺語。經過長時間的薰修、磨鍊,就能養成習慣。過去懈怠墮落,現在要精進、要努力、要勤學,不是一天可以養成的,必須慢慢養成。所以,培植人才就是要靠教育。

  品德也不是一天、兩天可以成就的,必須長期地薰陶、長期地檢討反省、長期地積功累德。古人說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,「德」,就是德行、道德、倫理,日常生活所作所為都不能離開這一個根本。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……這都是善法。除了這些善法以外,在學校要恭敬師長,要愛惜公物,對同學要客氣、要和合、要忍讓、要鼓勵,經常檢討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有沒有過失?有了過失,知過、改過。平時就要建立這種思想,假使沒有這種思想,修善法、修德行就失去了方向。

  俗話說:「行善如春日之草,不見其長,日有所增。」做善法好像春天的草一樣,「不見其長,日有所增」,天天都在長,等到你看見了,這個草已經很深了;我們的善法也是如此的,等到你的善法成就了,你的福報就現前了。這個福報、善果,必須在平時薰修。

  相反地,「作惡如磨刀之石,不見其減,日有所損」,做壞事好像磨刀的石頭一樣,四四方方的石頭,經過一年、兩年,石頭慢慢減少了,磨到最後,剩下一個很小的條子。做壞事的人雖然現在沒有什麼感覺,沒有人予以處分,也沒有遭到天譴,但是,福德、人格就像磨刀石一樣,天天都在減少、天天都在減少……減少到一個限度,馬上就受報了。

  所以,做人,第一個就是要有人格。人格的完整,建立在品德。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善法都要學習、都要發心、都要成就。有了過失,就要檢討、反省、改正。「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」,孔子的弟子蘧伯玉活到五十歲了,認為過去四十九年都是錯誤的,要檢討反省、要改正。有了這種精神,做什麼事都能有所成就。

  儒家說,人皆可以為堯舜;佛法說,眾生皆可成佛;現在一般人說,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。佛經裡面講: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」,佛也是一步一腳印行菩薩道而成就的。所謂「一枝草,一點露」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世間沒有僥倖的成功,一切都要靠現在努力。了解這個道理,就找到正確的方向了,一步一腳印,這一生步步都是光明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