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
 
本期主題:學習作菩薩







  一般人往往只看見自己的付出和失去的,而怨天尤人。

  若能將尤人變為感恩,去看見他人的付出;將怨天化為布施,去關懷他人失去的,每個人都能化身為菩薩,成為世間最富足的人!

利樂有情登覺地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心法師

  緊張與壓力似乎是現代人的文明病,時代、社會、職場……處處求新、求快、求變,假使眼界與心量未能與時俱進,執著堅深,往往就容易被淘汰。在既有的生活模式中遇到挫折,容易起煩惱、生無明,如果不知反省檢討,怨天尤人,就更難突破困境。

無私利有情 菩薩現應世

  不論讀書、做人、做事,虛心學習、勤奮不懈,是永恆不變的真理。尤其身處競爭激烈社會的現代人,更應有此認知。終身學習,永續經營,是每一個人的功課。如果能體認菩薩的精神,向五明處學,勤修善法,廣結善緣,就能突破困境。

  菩薩的精神是什麼?將怨天化為付出,尤人化為感恩。這念心由只想自己、家人,轉為利益大眾,自己就是菩薩,就能與菩薩的法界相感應。福德日長,因緣具足,自能轉逆境為順境,諸事順遂。菩薩就是「覺悟的有情」。弗沙佛住世時,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,因慈悲愍念眾生,度眾的因緣先成熟,而先於彌勒菩薩獲得授記。

  「唐有虞,號二帝,相揖遜,稱盛世。」在儒家來說,堯舜的禪讓政治,就是菩薩的精神,無私、無我,只為大眾謀福利。堯以節儉愛民為人所稱頌,吃粗米飯、喝野菜湯、穿粗麻衣、住茅草房,宵衣旰食地為民服務。聽說有人餓得沒飯吃或窮到衣不蔽體,便責怪自己。最後,天下之大位也不眷念,考驗舜的仁孝、睿智,在危難的環境中,仍能以清淨心善待瞽父、象弟、後母,在雷雨中入山不迷,推行德教,總管百官,得到眾人愛戴。於是,堯就把天子之位讓給了舜。

順逆皆方便 一心契無生

  菩薩了達萬法緣起性空,佛性人人本具,不忍眾生在無明、煩惱中起惑造業,受盡輪迴之苦,因此修六度萬行,廣度有情,一心饒益。所謂「悟得長生理,日月為鄰伴」,既知萬法假合,無一可恃,一起執著、貪愛,即受老病死種種苦惱,因此,饒益眾生而不貪著福德,依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四攝法攝受眾生,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  《金剛經》云:「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」,菩薩於順境不貪、逆境不瞋,能安忍於一切順逆境界,因為了達功德、黑暗常相隨逐。歷史上韓信的一生,就是有了富貴不能忍,富而驕,功高震主,後被貶為淮陰侯,日夜生怨。

  無論是釋尊或是舜,都是自己在因地上努力而來的。因此,遇到境界,不應怨天尤人,應當回光返照,反省檢討,找出自己的盲點,自立自強,全方位努力前進,學習菩薩利他的精神。心量一打開,就能與佛菩薩的法界相應,不可思議的善緣即會現前。六祖大師云:「自性起一念善,得恆沙惡盡。」念念都是菩薩的慈悲喜捨,步步都是光明,因緣具足,自能轉逆境為順境,化穢邦成淨土。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