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
 
中台廣傳








中台禪寺一百零二年度春季僧眾精進禪七

文/編輯部

  古德云:「春風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塵」,淨化心當中的煩惱無明,如是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。本寺於二月二十三日至三月二十日期間,一連舉行三梯次春季僧眾精進禪七,常住單位、佛教學院、海內外精舍等上千位僧眾宴坐參悟,體會隨緣任運的心地風光。

隨順覺性 回復清淨

依循導師 覺大和尚指導,大眾法師於因地上用功,動靜不二、事理一如。

  二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時,起七儀式於和合莊嚴的梵唱中展開。起香後,主七見燈和尚開宗明義揭示,禪七的目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亦是修行學佛的最終目標──契悟菩提涅槃、成就無上佛道。大眾平日依教奉行,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而今進到禪堂須萬緣放下,銷歸自性,安住本心。因上修止觀,所成就的就是定慧。

  經云: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」,七天剋期取證,在心地法門上用功,乃止觀中最勝方便。當知「無明」源自妄認四大假合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、受想行識為自心相,由此執著,菩提心、清淨心就變為眾生心、煩惱心。正本清源即是端正知見,洞悉其本質無有意義、虛妄不實,故《圓覺經》說: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,於諸妄心亦不息滅,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於無了知不辨真實……。是則名為隨順覺性。」妄想來隨它來,妄想去隨它去,不相續、不攀緣,則煩惱不斷自斷,回復清淨。

  法眼文益禪師云:「即此見聞非見聞,無餘聲色可呈君;箇中若了全無事,體用何妨分不分。」無論在水邊林下或大眾當中,動靜二相了然分明,覺性始終存在,自然日久功深。

一真法界 直下承擔

  住持和尚提示,中台宗風向以「福德、教理、禪定」三環一體迴互用功,真正是明眼人的開示。禪七中,導師 覺大和尚以「一法界顯,九法界隱」策勵學人,欲脫離外在的苦難、煩惱,要先從自心下手,心中沒有惑、業、苦三煩惱,生死即了,外面的法界也統統銷歸自性,這就是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之道。

  《尚書》云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這念心跑掉了,就隨業流轉;這念心現前,就是一真法界、佛法界,無念真心、無住心是最高境界。故儒家說:「克念則聖,罔念則狂。」,能夠克制自己的妄想、煩惱、顛倒、愚癡,就能超凡入聖。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我們八識田中八萬四千個煩惱之鈴,都是自己所造,應該知慚知愧、反省檢討,用四念處觀、四正勤來對治。

  心淨就是淨土,不要另外去找淨土。陶淵明詩云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弘揚佛法,身不能離開社會,不能離開群眾,不能離開眾生,不能離開道場,所以心遠離最重要!心要定、要淨、要明,不貪不憎、不取不捨,古德說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,不於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找到這條路了,就有修行的平台。

  佛法有事、有理,心安住在假觀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實相善,就是真正的心安;事上則有「聞道、悟道、養道、成道」四個層次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」聞道要徹底了解,各宗派要通達、沒有障礙、沒有排斥,才有悟道的希望。悟道之後還要養道,古德云:「欲求真富貴,須下死功夫。」專注一心,一定能夠有所成就。

  大眾法師於每日十支香當中,早晚課誦、坐禪、行香、過堂,依循善知識的甘露法語攝心用功,依根解結,體證無住生心的活水源泉。解七之際,住持和尚殷切提點,悟到這念心,真正肯定佛法所言不虛,慎勿得少為足,找到路頭還要站得住,持續保任方能站得長。二六時中如何與中道相應?永嘉大師〈四料簡〉:「惺惺寂寂是,惺惺妄想非;寂寂惺惺是,寂寂無記非。」可作為平時修行的借鏡、反省檢討的標準。

  《華嚴經》云:「若修習正念,明了見正覺,無相無分別,是名法王子。……如是信解,如是觀察,如是入於智慧之淵,如是游於功德之海,如是普至虛空智慧,如是而知眾生福田。」誠如 導師咐囑,真理的法水「放之四海而皆準」、「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」,今日定心、明心之功,落實「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」的願行,隨著中台法船遠颺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引領一切有情皆以佛菩提為真歸仗處。


  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