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9
 
本期主題:生活中的心經







  人生道路中,難免會遇到許多難解的困頓與障礙。當抽絲剝繭仍理不出頭緒時,《心經》提供我們一個直截了當的觀照方式。

  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,濃縮著佛法的精粹、生命的智慧,用心體會,仔細參讀,以《心經》印證生活,以生活詮釋《心經》,就能在繁忙的人生中實現最大的自在!



無入而不自得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徇法師

  
  曾經讀過一則禪宗公案。宋代的白雲守端禪師,曾參學楊岐方會禪師。有一天,楊岐禪師問:「聽說你的師父茶陵郁和尚有一次過橋跌了一跤,當下有所省悟,作了一首偈子。你記得偈子的內容嗎?」白雲禪師回答:「記得。和尚的偈子是:『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』」楊岐禪師聽了之後,只是微笑不語,之後便走開了。白雲禪師百思不得其解,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,因此整夜輾轉難眠。隔天一早,便請教禪師:「昨日為何笑而不語?」楊岐禪師並沒有直接回答,只問了一個問題:「昨天,你是否看到在村子裡表演的小丑?」禪師接著說:「你還不如他,小丑愛人笑,你卻怕人笑。」白雲禪師因此大悟。

計我我所 諸煩惱根

  日常生活中,我們是否也常因為別人的眼神、表情或言語而心生掛礙,患得患失?人們都希望自己是最完美、優秀的,若得到正面讚賞,心中就歡喜;若聽到批評,就陷入消極的自我否定。活在追逐外在肯定的人生,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,其實很苦。

  每次誦持《心經》,內心就無比歡喜,嚮往著觀自在菩薩的清淨解脫,但是,為什麼沒有辦法像菩薩一樣自在、沒有煩惱呢?透過佛法的道理,就能夠找到苦的原因──其實是妄想、執著所造成,其中最大的執著,就是將這個身體當作實有,並認知為「我」的錯誤知見。從這個知見再衍生出──我所擁有的一切也是真實、永恆的妄想。所以,始終有一個「我」需要被肯定,這是「我的」能力、「我的」成就等,終日追求外物來鞏固自我的世界。當逆境現前,失去曾經所擁有的,痛苦就產生了。

  《心經》云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所謂「空」,不是空空洞洞,什麼都沒有,而是說明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一旦因緣改變,原本所存在的現象,就跟著改變。以水為例,在不同溫度之下,就有水、冰、蒸氣三種不同的形態。因此,所有的現象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,只是凡夫心粗,無法覺察細微的變化,並執著於眼前所見的身體和世界,是永恆、真實而不變的。

遠離顛倒 畢竟解脫

  透過修習無常觀,可了解「五蘊皆空」的道理。人的身心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假合而成,這個看似堅固、真實的身體,在時間的推移之下,逐漸年老、生滅,仔細推敲,從嬰兒漸漸長成為青年,到底哪一個身體是我呢?不只是身體,我們的感受、想法隨時在變,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之下,千萬個念頭在狂奔與消逝當中,到底哪一個心念才是我呢?以空性的智慧,照破世間一切物質、心念為恆常不變的顛倒夢想,建立無常的知見,就不會堅固我執,而能停止向外的追逐。

  佛陀開示「空」的道理,並不是消極的什麼都不要,而是為了讓眾生從虛妄的執著中跳脫。當了達一切因緣和合,就能更積極運用智慧來建立良善的緣起,令沉溺於苦海的眾生,踏上離苦得樂的解脫大道。菩薩正因明達空性,就不會產生「這是我的功德」等執著,以曠達、解脫的心境,大作夢中佛事。

  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,進一步了知,在無常生滅中,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,凡夫、聖人,乃至蠢動含靈皆有,平等不二,只是有迷悟之別,而能時時刻刻堅住正念,清楚明白,無論順境、逆境,如如不動。回歸不生不滅的定位點,就能看透瞬息萬變的世間,超越成敗、人我是非的相對境界。

  《大學》云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肯定自他的佛性,就不會妄生計較、分別,而能以平等心、不動心來待人處事,遠離顛倒夢想,達到究竟涅槃,令生命無處而不自在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