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7
 
本期主題:教養子女的中庸之道







 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,網路構築出來的虛擬世界,成為現代學子的真實人生。在此趨勢下,對於子女的管教何時該鬆、何時該緊?什麼才是真正地為孩子好?……在在考驗著父母的智慧。

  佛法的「中道」與儒家的「中庸」等千古的智慧,依然適用於現代,讓親子關係不因過高的期望而疏離、緊張,也不讓孩子在過度的保護下變得脆弱、放縱。執兩用中,寬嚴有度,發揮家庭教育的真正功能,才能讓孩子成為社會的砥柱!



中庸之道 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所謂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,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。如果愛心當中有智慧,就能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,相反地,如果過於溺愛,就可能產生副作用。所以,中華文化傳統的教育思想就是「中庸之道」,無過與不及,因為管教太積極,會使孩子產生情緒無明;太鬆了,會使孩子懈怠、放逸,二者都不適當。

揠苗助長 適得其反

  過去曾有這麼一個故事,一個農夫看到自己的稻子長得又矮又瘦,心當中很難過,整天想著:「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稻子跟別人的一樣又高又壯?」他忽然想到一個方法,就到田裡面把自己的稻子往上拔,讓每一棵稻子都變高了,心裡非常歡喜!不料,第二天到田裡一看,稻子全都枯萎了,這就是因為過分求好心切揠苗助長所產生的結果。

  佛經裡有一個「愚人吃鹽」的故事。有一個鄉下的人到親戚家裡,這位親戚很久沒有和他見面了,於是準備了很好的飯菜來款待他。其中有一道湯淡而無味,主人就叫他的太太拿些鹽來放到湯裡。鄉人吃了,覺得這個湯特別鮮美,心想:「這個鹽巴實在太好了!」便向親戚要了一大包鹽回去。

  鄉人回到村裡,到了吃飯的時候,就吩咐他的太太把鹽放到菜裡。他想,這鹽巴只放一點點就很好吃,如果放得多一點一定更好吃!於是把整包鹽全灑到湯裡、菜裡,結果鹹得不能下嚥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處。

無過不及 恰得其中

 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作二十億耳,有一次,二十億耳誦經的時候很悲切、很激昂,釋迦牟尼佛聽到了就對他說:「你誦經這麼悲切,心中一定有很多煩惱,為什麼起這些煩惱呢?」二十億耳尊者說:「世尊,我出家修行很久了,看到別人得到三昧,乃至於成道、證果,而我不但沒有成道、證果,連三昧都得不到,所以自己覺得很悲傷,心也靜不下來,誦經也誦不下去了,請世尊慈悲開示。」

  佛應機施教,問他:「你還沒出家以前從事什麼行業?」二十億耳尊者說:「世尊,我沒出家以前是彈琴的。」佛就問他:「怎麼樣才能把琴彈得很好?如果琴上的弦太鬆了,有沒有聲音?」二十億耳尊者回答:「世尊,弦太鬆了,根本彈不出聲音。」「那麼,把琴弦上得很緊,聲音好不好聽呢?」尊者回答:「世尊,弦太緊了也不好聽,甚至會斷掉。」於是佛說:「修行也是一樣,心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懈怠,太緊張容易生無明、起煩惱,反而定不下來;太鬆了,這個心又容易懈怠、散漫。所以,心應該保持不鬆不緊。」尊者聽了佛的開示,心很快就定下來了。

  無論是教育子女,或是自己作學問、學任何東西,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。在儒家稱為「中庸」,佛法稱為「中道」。「中庸之道」就是無過無不及,以中庸之道來教育子女,子女一定能有所成就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