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4
 
本期主題:青少年禪修教育







身處在網路資訊泛濫、價值觀混淆的現代社會,
禪修教育對青少年益發顯得重要,
在沉澱心靈、探索內在及啟發覺性的過程中,
掌穩人生的舵,不讓青春迷航,
以佛法的智慧光明引領走向康莊大道。



從東方到西方
──談靜坐對現代人的身心影響

文/普思精舍住持 見見法師

  

  靜坐又稱打坐、坐禪,以安坐不動的方式,配合種種止觀法門來完成定心、淨心、明心的禪修程序,本是禪宗修行最主要的法門之一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演進,人們生活習慣、互動方式的改變,也更隨著科技的提升,靜坐不僅意義更多元、影響更明確地被了解,也遍及更多的族群。

禪修風潮吹向西方

  在文明高度發展、物質生活極度優渥、科技尖峰的現代,大量錯綜複雜的生活問題也吞噬了人們的輕鬆自在!在壓力為主流、身心不安的逼迫下,禪修靜坐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出路。

  六○年代後期,有關靜坐的學術研究開始如洪流般地出現在一些知名的期刊上,到了一九七○年底,已有超過一千篇的學術研究論文發表討論靜坐的功效。靜坐的風潮,從一般民眾湧向教室和實驗室。

  美國《時代週刊》報導:靜坐風行美國,二○○三年靜坐人口已高達一千萬人,至二○○七年已增加至二千多萬人。至二○○四年,在著名醫學雜誌上,總共發表了兩千多篇身心醫學(Mind/Body Medicine)相關的研究成果。這些研究從不同的層面來深入分析靜坐的功效,包括臨床心理學、精神病學、神經科學、心理生理學和生物化學。換句話說,風潮引起學術界的研究興趣,而科學實證又帶動更多人投入,在現代負面訊息充斥的環境下,形成一個健康而良性的循環。

  一九八四年,美國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Deane H. Shapiro, Jr.教授和精神病學家Roger N. Walsh教授完整地集結了當時學術界發表靜坐對人體身心影響的相關論文,出版了 “Meditation: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”一書,讓普羅大眾對於靜坐提升身心的正向效果,有明確的了解。“New York Times”最暢銷書籍作者Daniel Goleman也在一九八八年出版“The Meditative Mind”,從禪修哲學到實證科學等不同層面來介紹靜坐。到了二十一世紀,靜坐不僅是在社會上流行、在學術殿堂熱烈研究,更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,CNN、法新社、《時代週刊》(Times)、《紐約時報》(New York Times)等不斷地出現相關報導。至此,靜坐已經成為時代的顯學。

靜坐對於身心的影響

  綜觀這些科學研究報告,將靜坐對人體身心的影響,歸納為以下數點:

  一、減緩壓力:《毀滅性的情緒》(Destructive Emotions)一書作者柯爾曼(Daniel Coleman)說:「過去三十年來,有關靜坐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,靜坐作為抗壓或降壓的解方十分有效。」

  二○○一年日本九州大學醫院(Kyushu University Hospital)久保田中田教授(Yasutaka Kubota)等人研究發現靜坐時大腦前額葉出現θ(theta)波,後頂葉及枕葉則會出現α(alpha)波。也就是說,靜坐能使身心馬上回到最和諧、最放鬆的狀態,且能展現出最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。

  二○○七年十月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(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PNAS)中,美國俄勒岡大學(University of Oregon)與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的學者研究發現,即便是只有五天的短期靜坐,仍比使用其他放鬆方法的人有較好的專注力和壓力控制,包括減少焦慮、憂慮、疲倦,乃至於有較好的精力和免疫力。二○一○年更發現,靜坐者腦部前扣帶皮質(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; ACC)連結較多。前扣帶皮質位於大腦內側額葉皮質區,與注意力、情感控制與自我調節有關,顯示靜坐能改善自律能力,並能降低或預防各種心理疾病。

  二、較易專注:二○○七年七月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(PNAS)中,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,有經驗的靜坐者(靜坐10000∼54000小時),其腦部關連到散漫心念與情緒的區域較不活化,而關連到克制與專注的區域較活化。

  一般人心不在焉、妄想紛飛時,腦部預設模網(the brain’s default mode network)的活動就會增加,通常較易產生負面心態,增加更多的壓力與焦慮,甚至被認為會導致注意力缺乏、機能亢進紊亂、精神分裂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等。二○一一年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(PNAS)報導,有靜坐經驗的人較不會妄想紛飛,即便大腦不聚焦於事情時,腦部預設模網的活動也較少。

  三、強化免疫系統:二○○三年《時代週刊》報導,已有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靜坐可以強化免疫系統。

  四、降低血壓:早在一九八五年一項英國的研究就指出,病人在經過四年的靜坐後,血壓明顯地下降。二○○九年,研究更進一步證明冠狀動脈心臟病病患,可藉由靜坐降低血壓。

  五、減少疼痛:二○一○年美國州立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(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, Charlotee)心理系學者在“Journal of Pain”上發表,即便只有三天短期的靜坐練習,也能明顯地減少疼痛。二○一一年麻省理工學院、哈佛大學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在“Brain Research Bulletin”雜誌上發表,人們在練習靜坐八週之後,能令腦部的α波控制得更好。α波流經大腦皮層,負責處理感官信息,不僅可以讓身心放鬆、進入高免疫狀態,並可減緩疼痛。

  六、降低罹癌機率:二○○二年四月,在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的會議中,Dr. Dean Ornish發表最新發現:靜坐可以減緩攝護腺癌。二○○三年《時代週刊》報導研究發現,女性打坐可以產生對抗乳房腫瘤的免疫細胞。二○○八年“Lancet Oncology”期刊一篇美國加州大學醫學系教授實驗報告指出:以靜坐方式為主改變生活方式後,確實降低攝護腺癌的罹患機率,原因仍不離靜坐減輕心理壓力,進而增進了細胞內端粒?的活性(higher telomerase activity)等。

  七、提升大腦功能:創立「身心醫學中心」的哈佛醫學教授本森(Herbert Benson)在一九六七年就測出,人在靜坐的時候,耗氧量比平時少17%,每分鐘心跳減少三次,θ腦波增加。後來,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Dr. Gregg Jacobs也以科學的方法,證明靜坐的人可以產生更多的θ腦波。當腦波處於該頻率時,人的精神處於深度鬆弛狀態,注意力高度集中,靈感湧現。二○○三年《時代週刊》報導,腦部的掃瞄顯示,靜坐可以重塑大腦,使人產生正向情緒、增長智慧,且能降低壓力。

  二○一一年美國麻省總醫院(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,MGH)的研究團隊在“Psychiatry Research: Neuroimaging”期刊上發表,經過每天平均二十七分鐘、持續八週的靜坐後,腦部海馬迴(hippocampus,主管記憶)的灰質密度增加了。另外,研究也發現靜坐者杏仁核(amygdala,腦部的情緒中樞,會產生焦慮和壓力)的灰質減少了。這一系列的變化在非禪修打坐者的腦掃瞄對比中,都沒有發現。簡單地說,靜坐將增強記憶力、減輕焦慮和壓力,每天練習靜坐將會使大腦皮質中負責決策、專注及記憶的部份增厚,還能減緩大腦皮質隨著年齡增長而變薄的速度。

  八、降低藥物的藥理刺激:二○○三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系的Dimsdale和Mills博士在《美國心臟學雜誌》(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)發表了靜坐如何封閉腎上腺素促進劑對於心率的刺激作用。異丙腎上腺素(Isoprenaline)是一種類交感神經興奮劑,興奮β1腎上腺素受體,增強心肌收縮力,增加心臟傳導系統的傳輸速度,乃至用於支氣管哮喘的治療,但臨床上常見心悸、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軟弱無力及出汗等不良反應。實驗證明,接受異丙腎上腺素注射的病患,經過靜坐後心率不增反降,因此,靜坐也能產生藥物般的調控作用,其作用強度甚至可以逆轉藥物強而有力的藥理刺激。

  九、增加幸福感: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戴維森教授(Dr. Richard Davidson)說,經過靜坐訓練,腦部反應從「對抗或逃避」轉為「接受現實」,能增進滿足感。威斯康辛大學腦部造影與行為科學實驗室更開展了一項「快樂與靜坐」研究,監測數據表明,靜坐者在大腦快樂區域的神經元活動指數是一般人的七倍以上。因此,靜坐的人被譽為「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。美國《國家地理雜誌》與《時代週刊》競相報導了這項研究結果。

  一般人若在壓力下或處於憂鬱情緒時,大腦右前皮質區會活化;如果處於較輕鬆、健康的情況下,左前皮質區會較活化。二○○三年《身心醫學》期刊(Psychosomatic Medicine)中,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Jon Kabat-Zinn博士等神經科學家實驗發現,在練習八週的靜坐後,大腦左前皮質區比較活化。換句話說,實驗證明靜坐真的可以讓人更平靜且更快樂。

  二○○四年美國《國家科學院學報》(PNAS)中,一篇由威斯康辛大學Dr. Antoine Lutz等學者所發表的論文證實,長期靜坐者的腦波甚至會出現高振幅同步的γ波(high-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),科學家認為這種腦波可以讓人更加專注、快樂,情緒的控制也更加適當。

  二○○六年一月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各大企業(包括德意志銀行、Google、美國休斯航空等)都為員工提供靜坐課程,因為靜坐可幫助員工穩定情緒,提升工作效率。

  十、幫助心理疾病的復原:劍橋大學John Teasdale教授發現,靜坐可以幫助慢性憂鬱的病人降低50%的復發率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毒癮及精神健康中心(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, CAMH),二○一○年刊登在“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”雜誌上的報告說明,以靜坐代替服用藥物十八個月後,確實降低了憂鬱症病患的復發率。

  十一、延長壽命: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min-Davis)心與腦研究中心(Center for Mind and Brain)Tonya Jacobs教授在二○一○年研究發現,靜坐可以令人產生正向心態,而正向心態恰好可以促進細胞內端粒?的活性,可減緩老化甚而延長壽命。實驗證明,經過打坐三個月的人,其端粒?活性比不打坐的人增加三分之一。

  十二、恢復體力:美國瑪赫西管理大學(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)生理健康學系主任Robert Keith Wallace博士證明,靜坐過程中雖然身體的需氧量大幅減少,卻能讓細胞達到最好的氧合效應,並減少血液乳酸值,也就是減少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累積。如此一來,細胞較不易疲累,進而提升體能。

  十三、緩和心臟疾病:刊登在美國醫學會《內科醫學檔案》(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)的報告指出,威斯康辛大學就靜坐對心臟病患所產生的作用,進行九年的研究結果顯示,靜坐減少了50%的心臟病和中風機率。

科學實證為身心良方

  二十一世紀,關於靜坐的研究戲劇性地展開。人們逐漸發現靜坐確實有助於減緩疼痛、憂鬱、毒癮及許多病症,提升專注力和免疫功能,降低血壓,抑制焦慮和失眠,甚至有助於預防憂鬱症。

  二○○三年《時代週刊》報導,愈來愈多醫生推薦以靜坐作為預防、減緩或控制長期性疾病(如心臟病、愛滋病、癌症和不孕症等)的方法。過動兒症(hyperactivity)和注意力短缺症(attention-deficit disorder, ADD)等心理疾病也可運用靜坐來平衡。

  醫師們的認同並非因為時尚,而是由於科學的證明!靜坐法門,從過去作為東方禪堂裡定心悟真的修行,到現代成為西方國家科學實驗室內兼具預防與治療的身心醫學,其功效更廣泛地被認可。科學的實證,雖不如真實智慧般全面,至少打破過去將禪修靜坐局限於宗教範疇的刻板印象,靜坐開始在一般民眾乃至於公司企業流行起來。不論是為了健心或是健身,令人樂見的是,會有更多人受惠於三千多年前佛陀的教導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