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
 
本期主題:無求的快樂







外在的一切,難填欲望的無底洞。
所謂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
真正的富足,不在於擁有很多,而是因為所求不多。
無求,是一種超脫、是一種淡泊、是一種態度。
不在追求中貧乏一生,而要在無求中擁抱富足和快樂,
體會心靈的遼闊與自在!



跳脫欲望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彤法師

  有一位居士到了一座寺院,問了禪師一個問題:「什麼是團團轉?」禪師隨口說道:「只因繩未斷。」居士很驚訝地說:「來寺院的路上,我看到一頭牛被拴在樹下,轉來轉去無法脫身,沒想到我隨口問問,師父竟然說對了。」禪師笑著說:「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自在,我答的是眾生就像那頭牛,被欲望的繩子纏縛,而在六道中流轉,不得解脫。」

營營役役 如蠶作繭

  我們的人生被多少條繩子所牽絆?為了求名、求利、求財、求愛……一生就為了這些事情忙忙碌碌,心始終輾轉煎熬,不得自在。一般人認為追求這些事物,就是快樂的來源、幸福的條件,然而,卻往往成為物質的奴隸而不自知。佛經云:「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。」眾生之所以流轉六道,就是這念有所求的心;只要有所求,不論得到什麼,終究是苦。

 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,以蝜蝂這種小蟲來比喻貪求無厭的人。蝜蝂十分擅於背負東西,在地上爬行時,遇到什麼就背到身上,即使背上的東西將牠壓倒在地,只要能夠爬起來走路,就如往常般繼續往背上加東西。並且,蝜蝂喜歡往高處爬,直到最後從高處摔落身亡。貪得無厭、汲汲營營於名利財色之人,就如同蝜蝂一樣,即便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失去健康、失去幸福……只要一命尚存,就會重蹈覆轍,直至生命終了。即使擁有再多,生命的價值卻僅如蝜蝂一般。

素位而行 反觀自求

  經云:「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」,如何檢視自己?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貪求的煩惱呢?《中庸》提到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」少欲知足並不是消極無志,而是在順境、逆境當中皆能處之泰然。這樣超然的心境,來自於高尚的品德,並能安住自心,無論環境如何變化,都能安於自己的本位,不改變志節、操守。例如,在富貴時,富而不驕、富而好禮,即「富貴不能淫」;在貧賤時,貧而無諂、貧而安樂,即「貧賤不能移」。由於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,了解生命的意義在於內而非在外,道在自心而非外尋,因此,一切盡其在我,便於外物能夠自在運用而不執著,能夠享用而不貪染,能夠善用於眾而非私利於己。

  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,是否「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」?是否能夠安住於當下?是否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?要使這念心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即使是最微細、最沒有人注意的地方,都不能有絲毫的懈怠。當看到自己起了貪念,馬上提醒自己:「起貪念的人是誰?」將這念貪心、這念有所求的心照住,隨即安住於本具的覺性上,就能體察到:原來欲望、有求的念頭都是生滅、虛妄的,這念本具的清淨心始終存在,這才是真生命、真正的寶藏。

  《史記》中說: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。」無論是為了什麼樣的利益,都離不開一個「求」字。因此,試問自己:「今生為何而來?」假使如同一般人為名利、財富而來,就永遠沉淪於生死大海。唯有看破、放下一切欲念,安住於清淨心,才能逆生死流、出生死海,到達究竟解脫的彼岸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