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1
 
本期主題:如何面對誹謗







  委屈惱恨、忿懣不平,是一般人遭受誤會冤枉、誣謗陷害時會有的反應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云:「聞謗而不怒,雖讒燄薰天,如舉火焚空,終將自息;聞謗而怒,雖巧心力辯,如春蠶作繭,自取纏綿。」

  佛法更告訴我們:「煩惱以忍辱為菩提,是非以不辯為解脫。」為人生開啟了一條更為寬廣的河道,把冤結融化、將仇恨打包,流入善識因果及忍辱不動的心性大海!



身寄寰中 心超物外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參法師

  吾人處在這紛擾的世間,因眾生的根性不一,生活中所要面對的人事紛紜雜沓,難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,有些事情不予計較即可,假若必須面對的是他人惡意的中傷、誹謗,使自己處在「千夫所指,不病而死」的煩惱泥沼之中,此時,該如何自處以求解脫呢?

從他謗 任他非

  翻開歷史,因遭忌而被誹謗或迫害的例子甚多。唐朝名相魏徵,就曾遭忌而受人誹謗,唐太宗問魏徵:「朕看你為國為民,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誹謗你呢?」魏徵很有智慧地回答:「春雨如膏,農夫喜之,而行人惡其淋漓;秋月如鏡,佳人喜之,而盜賊惡其光輝。」世間上的事情都是相對的,很難達到事事圓滿、面面俱到,只要吾人心中坦蕩,行事不為一己之私,對於他人的批評、看法,應任由之。

  所謂「煩惱以忍辱為菩提,是非以不辯為解脫」,這是古德的智慧,讓我們學習、效仿,自然就能生出處世的智慧,永嘉大師亦言:「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,我聞恰似飲甘露,銷融頓入不思議。」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的環境、他人的思想,只有自己的心念才是可以掌控的。心念的掌控,一般人稱為情緒管理(EQ),而情緒管理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提升的。

達實相 恆自在

  佛教中有這樣一則公案:有一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,住在山洞,修持苦行。有一天,老比丘在洞外染衣,衣正放在鍋中煮著。此時山下有一位農夫剛好走失了一條牛,於是沿著山路尋找來到山洞外。他看到鍋中的衣服,誤以為衣服是牛皮,染液是牛的鮮血,便一狀告到官府,老比丘便被關起來。老比丘心中明白這是宿業,是逃不掉的,雖然弟子們紛紛表示要找縣官理論,為師父洗刷罪名,然而老比丘卻勸弟子不要魯莽行事,過去的業因成熟了,就要償還這個宿債。

  經云:「縱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,因此,以個人的角度來說,受到誹謗時,根本不須理會,所謂「清者自清,濁者自濁」。然而,若有人誹謗三寶,為維繫佛法命脈,必須挺身而出,護法護教,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履踐大乘菩薩慈悲度世的精神。

  不論是為了個人、社會、國家,或是佛法命脈,面對誹謗時,必須處變不驚,如如不動,才能有洞悉事物本末的智慧;若心有所執、有所偏,面對誹謗時,必定耐不住境界的考驗,而有所波動,心為境轉,落入是非之中,便會諍論不休。世人以追求五欲為樂,想要面對誹謗而不動是不容易的,唯有看淡世間的名利,心超物外,明白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,還有精神生活,要找回迷失的自性,安住實相,才能安然接受不實的誹謗,坦然面對一切逆境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