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9
 
本期主題:退一步海闊天空







  在複雜的人生變局中,有時需要積極進取,有時也需要有為有守。《菜根譚》中說:「處世讓一步為高,退步即進步的張本。」退讓,是一種人生的智慧,也代表著堅忍的毅力與寬容的胸懷。

  縮小自己,成就他人,不僅廣結善緣,更能與佛法的道理相應。心中無掛無礙,處處海闊天空!



吃一分虧 積一分福

文/ 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蘋法師

  俗話說: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,與「退」相反者是「進」,「進」有上升義,故升登為進。如《左傳》記載,魯國與齊國作戰,魯軍大敗,作為統帥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後面掩護大軍撤退。當大家都安全撤回,而他最後抵達時,故意鞭打著馬說:「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」謙遜地表示不是自己勇於在後拒敵,而是因為馬跑不快的關係。此處的「進」,意指向前。「進」也可解釋為薦舉,如「推賢進士」,意為推舉賢人,引進學者。相反地,「退」指向後移動,亦作隱去、謙讓解釋,如:功成身退、退一步保百年身等。

明時務 知進退

  進是向前,退是向後,二者是完全相反的字詞,但其實進、退是一體的。偈云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農夫插秧時是向後退,但其實退一步反而是向前一步。老子云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」薰修佛法的教理後,依照所學的道理來用功,學著放下執著,破除煩惱和無明。在過程中體會到,唯有不斷地淨化我們的身心,時時刻刻提起覺性,返照自心,不斷地檢討反省,慚愧懺悔,就能保有一顆清淨之心。

  「中台五正明」中有云:「明時務,知進退。」佛法講因緣時節,果熟落地。孟子曰:「雖有智能,不如乘勢;雖有鎡基,不如待時。」雖然擁有智慧及能力,但是時節因緣沒有成熟,即使強出頭地,也得不到好處。導師 覺大和尚曾開示:「該進則進,否則錯失良機;該退則退,否則自取其辱。」時節因緣現前,就應該當仁不讓;時節因緣不佳,就以退為進,以柔克剛,因為「讓一步」就等於是為日後的「進一步」作準備,給人方便則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。

  何時該進?何時該退?把握進退之機,必須要有定力、智慧和慈悲。同樣的人事物,在不同的立場和時空下,就會有不同的是非。過去認為是好事,現在未必是好事;現在認為是好事,將來未必就是好事;甲認為是好事,乙未必認為是對的。時節因緣是隨著環境及人事物在改變的,所以,不需要執著過去的因緣,本著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的原則,知人、知時、知地、知進退,做人做事就有所依循。

識因果 達實相

  此外,應時時懷著一顆包容、感恩的心,遇到任何事情時,先退一步想,平緩自己的情緒,千萬不要隨著心情的起伏而衝動,做出不可挽回的事。心量廣大,寬容慈忍,放下執著、計較的心,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。

  最後,要深信因果。過去,有一隻水牛王,牠有著莊重的姿態,稟性仁慈,因此有很多水牛前來歸附。一日,水牛王與牠的眷屬來到一條河邊,在此安住下來。河的另一邊住著一隻獼猴,見到水牛王氣宇不凡又有眾多眷屬,心懷嫉妒,拿起地上的石頭朝水牛王不停地投擲。水牛王不但沒有以惡攻惡,心當中也沒有起一點瞋心,態度依然安詳自在,默然承受而不加報復。

  樹神看到這個景象,便問水牛王:「以你的力量來說,對付這隻獼猴綽綽有餘,為何你不還手,任由牠這樣毀辱?」水牛王回答:「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皆有因果,這隻獼猴對我謾罵,同樣也會對其他動物作出這樣的行為,看到牠不識因緣而不斷造惡,未來惡果必定現前,對牠起慈悲心都恐有不及,怎麼忍心加以報復呢?況且,假使我真的還手,自己將來也會遭受惡報。所以,忍辱才是對自己的最大保障。」水牛王即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時之化現。佛法提到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不造惡因就不會有惡果,因此,謙退是保身第一之法。

  「有一分退讓,就受一分益;吃一分虧,就積一分福。」凡事都要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承當」,只要進退得宜,就能知足常樂;進一步,一切無求而為,行一切善而心無所著,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