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7
 
本期主題:知與行







  明明知道,卻做不到,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。

  如何縮短「知」與「行」之間的距離,將所習得的知識,內化為自己的態度和行為,從學習者轉變為實踐者,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成功祕笈。

  運用這份成功祕笈,喚醒心的力量,不再掙扎、勉強,不再找藉口,戰勝習氣,創造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零阻力人生!



解行並進

文╱見擔法師


  在資訊爆炸的E時代,舉凡宇宙天地的森羅萬象,都可以在電腦上輕易獲得。然而,佛法的智慧及古聖先哲的金玉良言,才是亙古不變的人生真理。為什麼這些道理卻不容易令人聞即起行?為什麼一般人會認為這些道理知易行難呢?可由三方面來探討:一、因心;二、信心;三、恆心。

具足三心 聞即起行


  第一,因心。因心,即是動機。以求學為例,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古代學者是為了充實自己而後利益蒼生而學習,如宋代理學家云: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現代學人,如是為了博取名聲利養而求知,則無法回歸到心上來提升自我,培養德行。西哲云:「書是為了使用,不是為了炫耀」;倘若以炫耀為動機,自然趨向知易而行難之境。

  第二,信心。國父革命經十一次,不畏艱難,創建民國,就是抱持著無比的信心。他說:「吾心信其可行,則移山填海之難,終有成功之日;吾心信其不可行,則反掌折枝之易,亦無收效之期。」龍樹菩薩云:「佛法大海,唯信能入。」不論世間或出世間法,欲得圓滿成就,皆以信心為根。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,具足信心,必能生出智慧,將行難之因素排除,因此,再大的困難都能超越轉化、迎刃而解。

  第三,恆心。在講求效率的時代,人們只求立竿見影之效,對知識的渴求與好奇,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。知得快,也忘得快。孟子形容如同七、八月間的大雨,驟然降集,也乾涸得快。假使沒有根本的學習,缺乏耐心,更遑論如細水長流,具足恆心而行持。唐朝詩人李白,幼時見一老嫗欲將鐵杵磨成繡花針,訝然而問。老嫗回答:「只要功夫深,鐵杵必成針。」聰穎的他豁然領悟,凡事須有恆心,努力不懈,才能成功。從此發憤用功,博覽百家,終有所成。

  相對「知易行難」之說,有人提倡「知難行易」。「行易」的祕訣無他,就是堅持、有恆。有恆心,才能突破困境;有信心,才能克服障礙;有了正確的因心、動機,將來才能採收纍纍之成功果實。

知行合一 落實解行

  相對於「知易行難」與「知難行易」之說,王陽明先生提出「知行合一」來平衡二者,正如同佛法所說「解行並重」的道理。修行不外乎事與理,在道理上思惟、了解有了一番體悟,將此體悟落實在日常之間,就是解行並重。古德云:「說到做不到,是名不到道。」只是說得到,成了口頭禪;但假使做得到卻不知其所以然,就容易生無明、煩惱。解與行,如同鳥之二翼。唯有解行並重,才能帶領我們抵達涅槃的彼岸。

  日常生活中,該如何實行?首先,必須檢視修行學佛的動機與因心。孔子曰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,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」每個人的學佛動機或許不同,但總歸不離離苦得樂。倘若對修行沒有正知見與正信,就容易得少為足,執著感應、神通,導致走錯路、走遠路。有欲速而見小利之心,乃累劫習氣貪、瞋、癡所驅使,此時唯有升起對佛法的淨信,才能轉化三毒,以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根,產生解脫煩惱之五力,通過境界的考驗,破除無明妄想及累劫習氣,一日如此,一月如此,一年如此,一生如此,生生世世發長遠心,終能跳脫輪迴、出離生死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