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4
 
佛法典藏








吳越國王與佛教

文╱中台山博物館提供


翻開中國歷史的長頁,「五代十國」,
一個軍閥割據,烽煙四起的時代:
北方政權更迭頻仍,王朝朝不保夕;
南方諸國北受中原霸權壓制,周有鄰國牽制。
紛亂的時代,怖徨的人心。
幸而,紛亂朝代中,猶見人間淨土;
動盪社會中,猶遇仁王治世。
吳越諸王的治國,寫下令人動容的史頁。


  天下之勢,分合交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但看中國歷史,著名的兩次南北分裂時期,即是繼兩漢盛世之後的魏晉南北朝與繼唐之後的五代十國。相較於南北朝延續三百餘年的分裂及其歷史地位,五代十國不僅短暫,且往往被忽略於歷史長河中,見諸史書,著墨不多。

  五代十國之時,北方中原,五代興替頻繁,國祚短促,經濟蕭條,民不聊生;南方十國相對安定、富庶。其中,國祚最長的吳越國,不僅造就了「東南佛國」之美名,都城杭州更是人文薈萃之地,「富兼華夷」、「百事繁庶」,享有「地上天宮」之譽。

  一樣的朝代,迥異的風景。吳越諸王的治世,不僅為中國佛教史寫下璀璨的一頁,也為五代十國這紛亂的朝代,注入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。

吳越國歷史回溯

  吳越國,定都錢塘(今杭州),為五代十國時期兩浙地區極為重要的地方政權,創立者為錢鏐。

  九世紀晚期,唐朝在黃巢起義的衝擊下迅速崩潰,各州勢力瓦解,軍閥據地為王。自唐末朱溫篡唐自立(907)至北宋建國(960)的半個世紀內,北方地區群雄輪替入主中原,兵革重興,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五個朝代如走馬燈般更替頻繁,中土百姓陷入數十年的動盪與兵荒。與此同時,在山西和長江、淮河以南地區,唐末割據一方的藩鎮或鎮守一地的武將,割地為國,前後出現吳、楚、閩、吳越、前蜀、後蜀、南漢、南唐、荊南、北漢等十多個割據政權。此一時期,是繼南北朝後中國南北再一次的大分裂,史稱「五代十國」。

  吳越國,即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,從錢鏐受封為吳越王(後梁開平元年,907)至錢俶北上汴京獻土歸宋(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,978)止,共經歷三代五王。

  吳越國開國君王錢鏐(852-932),錢塘臨安(今杭州臨安市)人,平民起家,年少時曾以販售私鹽為業,後來,投靠地方鄉團當一名小軍官,因屢建軍功,逐步高陞,遂至掌握軍事實權。受唐昭宗封為鎮海、鎮東節度使,獨據一方。

  吳越立國之時,面臨著混亂的中原政局與強鄰的虎視眈眈,為了能於夾縫中求生存,力行「保境安民」與「休兵息民」的治國之策:外交上,採取依附中原王朝以牽制強鄰的軍略,與北方政權保持穩定關係,並發展獨立外交,和日本、高麗、契丹等國往來;經濟上,重農桑、興水利。最盛時版圖達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,相當於今浙江省、上海市及江蘇省南部、福建北部等地。

  在錢氏諸王用心經營下,讓處於征戰不休時代中的吳越地區保持一片繁華與安定,成為亂世中偏安東南的富庶國度。這樣的歷史舞台,孕育佛教得以在江南盛行的沃土。加以,錢氏諸王皆敬信佛法,力倡佛教,在以杭州為中心的吳越國境內建寺築塔、開窟造像,迎來佛教的黃金時代。

五代十國歷史年表

五代

國別  建都  開國者  國 祚
後梁  開封  朱 溫  907-923
後唐  洛陽  李存勗  923-936
後晉  開封  石敬瑭  936-946
後漢  開封  劉知遠  947-950
後周  開封  郭 威  951-960

十國

國別  首府  開國者  國 祚
楚   長沙  馬 殷  907-951
吳越  杭州  錢 鏐  907-978
前蜀  成都  王 建  907-925
吳   揚州  楊行密  902-937
南漢  廣州  劉 龑  917-971
南平  江陵  高季興  924-963
閩   長樂  王延鈞  933-945
後蜀  成都  孟知祥  934-965

北漢  太原  劉 旻  951-979

吳越國的歷代君王

吳越國的歷代君王   生卒年  在位期
太祖武肅王 錢 鏐  852-932  907-932
世宗文穆王 錢元瓘  887-941  932-941
忠獻王   錢弘佐  928-947  941-947
忠遜王   錢弘倧  929-971  947
忠懿王   錢弘俶  929-988  948-978



吳越國王錢俶與佛教

  吳越國素有「東南佛國」之稱,以佛教的興盛而享譽當時,遺韻後世。

  錢鏐為了感念年少時禪僧的點化與知遇之恩,立國後廣建塔寺,僅在杭州擴建的寺院即達二百餘所,並延請高僧住持杭州名剎,大力推廣佛教。承續錢鏐力倡佛教者,為吳越國末代君王錢俶。

▲錢俶肖像:「忠懿王」為
錢俶去世後北宋朝廷所謚。
該肖像採自民國錢文選輯《
錢氏家乘》卷三〈像贊〉。
  錢俶(929-988),原名錢弘俶,錢塘臨安(今杭州臨安市)人,字文德,為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之孫。後漢天福十二年(947)歲末,其兄錢弘倧被大將胡進思所廢,錢俶於隔年(後漢乾祐元年,948)正月繼位。宋朝建國後(960),錢弘俶為避宋太祖父趙弘殷之諱,去「弘」字,改稱錢俶。

  錢俶繼承王位,也承繼了祖先遺訓,為保境安民,始終奉中原各朝為正朔,稱臣納貢,傾國所有以事貢獻。曾被後漢封為東南面兵馬都元帥、鎮海鎮東軍節度使、吳越國王;被後周授予天下兵馬都元帥之名;受北宋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。宋太祖薨後,宋太宗出兵,矛頭直指吳越和南唐。太平興國三年(978),錢俶為了使富庶的吳越免於戰火,在泣別祖靈後,赴汴京(今河南開封)朝覲宋太宗,納土獻地,改封為「淮海國王」,從此羈留北土,未得南歸。端拱元年(988)卒於鄧州,享年六十歲。去世後被北宋朝廷追封為「秦國王」,諡為「忠懿王」,葬於河南洛陽北邙山。

  錢俶天性誠厚,夙知敬佛,奉佛極誠,自謂「凡於萬機之暇,口不輟誦釋氏之書,手不停披釋氏之典」。在位期間(948-978),於所治之地廣興佛法:在首府杭州重修靈隱寺、創建永明禪寺(今淨慈寺);仿印度阿育王造塔典故,兩次造八萬四千寶塔,廣行頒施,遠達日本;建造六和塔、保俶塔、雷峰塔;修鑿煙霞洞、慈雲嶺、天龍寺、飛來峰等幾處南方地區少見的石窟;數次刊印八萬四千《寶篋印陀羅尼經》普施天下;遣使往高麗、日本尋求佛教諸宗典籍等,護教事蹟顯著。錢俶數十年的用心經營,境內佛法興隆,尤其都城杭州,更是佛剎梵宇林立,高僧大德輩出,真正成就「東南佛國」之美名。

  吳越諸王以國君之尊,大力提倡佛教,上行下效,帶動吳越地區信佛的風氣。在各地藩鎮爭相稱帝之時,吳越國歷代繼位者始終遵循錢鏐遺囑,以不稱帝來緩和與中原強權的關係,換得江浙地區近百年的和平與安定。在五代的亂世中,在後周世宗毀佛的法難中,能保持東南一地的佛教文化,並為宋代佛教的發展奠定堅實根基,延續佛法命脈,錢氏一族實厥功至偉。

▲吳越國王錢俶手書的《華嚴經跋》殘碑拓本(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出土)


結語

  吳越地區在錢氏統治之數十年間,以其政治地位而言,是臣屬於中原五代政權,因此,於《舊五代史》中,吳越國錢氏諸王之傳記僅被列入於〈世襲列傳〉中;在《新五代史》中,地位稍有提升,但仍被列於〈世家〉而已。如今,學者重新研究錢氏對吳越地區的貢獻,吳越國錢氏諸王之德跡漸獲肯定。

  《寶篋印陀羅尼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安此法要,安置此陀羅尼於塔像中者,我等十方諸佛,隨其方處,恆常隨逐,於一切時,以神通力及誓願力加持護念。」吳越諸王廣造寶塔安奉此經,德澤廣被,福蔭後代。

  錢氏自宋代以來,特別是明清時代,家族出過眾多傑出政治家、文學家與著名學者。當代亦有多位聲名顯赫之錢氏子孫,諸如被譽為「中國航太之父」的錢學森、國學大師錢穆、前外交部長錢復、獲二○○八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錢永健等。錢氏家族的興旺,應驗佛教的因緣果報道理:「一粒落土百粒收,一文施捨萬文收;與君寄在堅牢庫,汝及子孫享不休。」

  錢氏諸王在紛亂的五代十國,在後周世宗毀佛的法難中,廣作佛事、續佛慧命;如今,眾人隨著雷峰塔文物出土因緣得見千年前佛教珍品,實是千載難逢,歡喜讚歎之餘,應益感念吳越諸王護法護教的殊勝功德。
▲雷峰塔舊照(二十世紀初,日人山根倬三所攝)

  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