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8
 
本期主題:廣學多聞







 

永為擺渡人

文╱普田精舍住持 見縷法師


   這是一個號稱知識與科技爆炸的時代,走在潮流的尖端成為人人嚮往與追逐的目標。然而,由於它過於絢爛耀眼,使人睜不開眼、看不清楚,令許多人於此迷失了生命的方向。

  於是,放眼天下,人類並未因知識、科技的提升,得到更多的福祉與和平,反而因利慾的薰心,演成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,國與國之間的強取豪奪,帶來無止盡的戰亂與苦難。這些動盪不安的現象,雖說是大眾共業所形成,追根究柢,乃是你我內心世界所反映出來的。

大心領航度群機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依不覺故心動,說名為業。覺則不動,動則有苦。」佛法告訴我們,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吾人自心所變現,因此,詰其根源,心病故有苦;要想離苦,必須從心改變,如《仁王般若經》云:「十善菩薩發大心,長別三界苦輪海。」菩薩要發大心,方能帶領自己和眾生出離無止盡的苦海。大心,便是「四弘誓願」。

  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同發之願,即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,藥因救病出金瓶,菩薩若欲引度眾生,永離煩惱,成就佛道,就得學習無量法門,如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菩薩常念: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」例如,醫生能救人命,但若只會醫治某一種疾病,面對其他病痛,或是眼疾、或是骨折,全部施予同一種藥物,如何療治病人?假使通達各種醫術,才能對症下藥,達到藥到病除之功效。

  醫生救人,佛法救心。因為人心是造成禍亂的根源,是以菩薩為度眾生,必得向五明處學,無論內明、醫方明、聲明、因明、工巧明,都是度眾之資糧。孔子亦曰:「君子不器。」君子之學,不像器具那樣限於一種功用,必須成為真正的通才,具有多元的才識,方能應機施教。

  諸葛亮曾說:「為將而不通天文,不識地理,不知奇門,不曉陰陽,不看陣圖,不明兵勢,是庸才也。」唯有廣學多聞,方能出奇制勝。打仗猶知用兵之道,攻心為上,何況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?菩薩廣學八萬四千法門,學不疲厭,方能帶領眾生掛鎧作戰,降伏煩惱魔軍,成就佛道。

  佛陀時代,有一名弟子因修行想成就的心太過急切,夜半誦經的聲音十分悲哀,想到佛道難成而思悔欲退。佛陀知道後便去看這名弟子,問其出家前從事什麼行業?弟子回答:「愛彈琴。」佛陀乃應機說法,如果琴弦太鬆,則彈不出音聲;琴弦太緊則易斷,不鬆不緊方可彈出優美的音樂,修行之道亦復如是。以善巧方便智慧,才能真正化導無邊之眾生。

為度自他願勤學

  智慧之成就,源於菩薩發自廣大悲心的學習,誠如孔子所言:「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為學要勤奮、要敏捷,即能遍學如塵沙般的法門,饒益有情。冉求曾謂孔子言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孔子告訴他:「非不足者,中道而廢。」學習,千萬不要畫地自限,有願心、願力,則有無限可為。

  禪宗初祖達磨大師初至中土弘揚佛法,不料卻與梁武帝話不投機,於是離開南方,北渡長江至少林寺。來到江邊,無一艘可渡江的船。江水濤濤,淹沒不了其悲願,達磨大師利用蘆葦造了船,渡過長江,在少林寺後山石洞中面壁靜坐長達九年。直待慧可大師前來求道,於是禪宗「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」,在中國大放異彩,耀古爍今,法脈至今遠流不絕。

  一艘船,是工巧之明。菩薩於諸法門學習,不捨一法,哪怕只是一個造船的技術。今日渡自己過江,而他日,渡萬萬千千的眾生從煩惱此岸,乘風破浪翻越苦海,航向涅槃解脫彼岸。而無明黑暗苦海中,唯以佛法為燈塔。此知見之燈,需靠菩薩發廣大心,精勤學習,方能以燈傳燈,光光相照,為眾生作正知見,永離生死。

  佛弟子應有承續法王衣缽,誓學無量法門之願心,如觀音菩薩具百千手眼,施正法藥,解一切眾生苦,拔濟有情。學貴專心、願心,有志者事竟成。孔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不是不能,而是不學!願永為一名擺渡者,自渡渡人,發四弘願,今日自度,他日亦度萬千眾生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