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8
 
本期主題:誰才是良朋益友?







   古德云:「生我者父母,成我者朋友。」人生旅途,除了至愛的親人,朋友亦是生命成長、創造基業不可或缺的夥伴。

  網際網路無遠弗屆,交遊結友只需瞬間,故現代人不患無友,但愁如何在良莠不齊的儕流中識得良朋?得一良朋,終身受益,如管仲因叔牙而貴;遇一損友,遭殃受累,終身遺嘆!

  本期主題,將教示大眾如何擇取良朋,也學習成為他人的益友,彼此共相扶持,讓人生更上層樓,履踐「良朋益友」的真實意義!



良朋益友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佛經講: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」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。善因善緣就能成就善的果報;惡因惡緣結出來的就是惡果。人與人之間也是一種緣,人活在世間,彼此要能互助合作,大家才能共利共生;如果彼此互相排斥,到頭來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,還可能自取滅亡。

  朋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,交了好朋友能幫助我們成就道業與事業,孔子也說:「益者三友,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。」友直,是指朋友之間要誠實,要直心相交。如果交到面是背非的朋友,爾虞我詐,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。友諒,朋友之間氣度要大,要有雅量、有品德、有內涵。交了這種朋友,無形之中自己的內涵也會提升。友多聞,要和博學多聞的人交朋友,由於正知見的薰習,也能淨化自己。

親良朋 遠損友

  〈溈山警策〉當中說:「遠行要假良朋,數數清於耳目;住止必須擇伴,時時聞於未聞。故云:『生我者父母,成我者朋友。』親附善者,如霧露中行,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」這就是說交朋友一定要擇其善者,自己的事業、道業才會有所成就,人生也才會愈走愈光明。

  歷史上,管仲和鮑叔牙,就是良友互助的例子。管仲是個很有才幹的人,而鮑叔牙的心量非常廣大。兩人一起作生意,賺了錢,管仲總是多拿一份。一般人都覺得管仲貪得無厭,但是鮑叔牙卻認為管仲家貧,又有老母要照顧,因此多分一份是理所當然的。後來齊桓公招攬人才時,鮑叔牙就推薦管仲去當丞相,兩人合作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。

  這個故事說明了良朋益友的重要性。朋友之間如果能互相包容,彼此都能有所成就。佛法也說:「唯有僧讚僧,佛法才能興」。如果每個人都能本著這種觀念來做人做事,相信自己的事業、道業一定能夠有所成就。

  相反地,如果交到惡友、損友,不但自己會染上惡習,而且這一生肯定是愈走愈黑暗。在《善生經》中,佛陀就歸納了交到惡友的六種過失:第一,惡友會時時欺負你,騎在你的頭頂上,為所欲為。第二,他會帶你到不良場所,吃喝玩樂,乃至於嫖賭、吸毒,最後還會讓你喪失性命。第三,誘惑你的妻子兒女,令你家破人亡。第四,他會謀取你的家財。第五,遇到賺錢的機會,不讓你知道。第六,在背後說你壞話,揭你的瘡疤。相信每個人都不願意遇到這種壞朋友,如果不幸遇上了,這一生一定會被拖累。

善依止 境教成

  除了朋友之外,舉凡選擇職業、宗教信仰,都要謹慎小心。選擇職業時,要從事正業與淨業;宗教信仰則要選擇正信的宗教,選擇有正知正見的師父,才不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
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居住環境具有好的文化與善良的風俗民情。古時候,孟母為了替孟子選擇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遷居。現在有很多人將子女送到國外,也是出於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理,希望子女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教育環境,然而,有時候卻是適得其反。

  曾經有一位居士,因為不滿意台灣的教育方式,於是將小孩送到國外去唸小學。這個小孩原本聰明乖巧,到了國外以後人就變了,學會了頂嘴、耍脾氣,令父母非常生氣。有一次,孩子又鬧脾氣,媽媽氣不過,便打了他一耳光,小孩子不懂事,就到學校去告訴老師,說是台灣人打外國人。老師聽了也不查問清楚,立刻就報警處理。這位居士不但被叫到警察局,之後還罰錢才交保了事。由此可知,除了交朋友和選鄰居之外,也要選擇一個文化風俗適合於己、注重倫理道德的社會,我們的事業與人生才會有保障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