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7
 
本期主題:創造雙贏人生







  「 第一名只有一個、晉升名額僅止一席……於是競爭四起,「捨我其誰」的戲碼,在家庭、學校、職場……各個角落,紛紛上演,主角是你、也可能是我。

  為了贏得這個「唯一」,不是苦了自己,就是傷了別人。身處僧多粥少,競爭激烈的大時代,為了個人的生存、發展,除了力爭「唯一」一途,豈真是別無出路?本期主題,將帶領大眾走出「唯一」的胡同,以隨喜之心邁向共生共榮的雙贏大道,從此揮別「既生瑜,何生亮」的嘆息!



隨喜功德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隨喜的意義

  「隨」是隨順、不違背;「喜」是歡喜、無瞋。「隨喜功德」,就是隨著所見所聞,凡是有人做了善事,不論大事或小事,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、稱揚讚歎。譬如有人敬順師長、慈悲幼小、待人和善、處事認真,乃至於讀誦經典、宣說正法、布施供養、持戒嚴謹、精進用功等,便點頭讚許、合掌恭敬、歡喜讚歎,進而向他學習,這些都是「隨喜功德」。

  一般眾生對於喜的感受,是建立於人我的分別對待之上,故有喜亦有瞋:對於自己成就的功德,便感到歡喜;但是見到別人成就善法功德,卻往往不耐他榮,因而產生嫉妒、瞋恨。輕者,於人背後說風涼話;重者,則無所不用其極地加以毀謗、破壞。

  《生經》中記載:過去有二位修行人,一位名為首達,一位名惟先。首達年高臘長,卻不如年少智深、辯才無礙的惟先,由於弟子們都想依止惟先,首達因此心生嫉妒,對弟子說:「惟先年幼慧淺,不可依崇。」惟先得知此事,即默然離去。首達雖然又重獲大眾的尊崇,但是因為不能降伏自心的瞋恨和嫉妒等煩惱,以致無法隨喜他人的善法功德,處處毀謗賢者,死後墮於地獄。

  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於諸眾生心生歡喜,是名大喜。」菩薩從初發心,皆是以清淨、平等心修一切善法,令眾生離苦得樂為目的。當菩薩見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則能得無量大喜。修習「隨喜功德」,能幫助我們以平等心隨順因緣利樂一切眾生,也能藉此擴大心量,包容萬物,蕩滌心中的瞋惱與不平等,一步步趣向諸佛清淨、平等、慈悲的境界。

隨喜的對象

  「隨喜功德」是以平等無瞋的心,不分時間、空間,乃至對於一切眾生所有功德,皆以平等心隨順歡喜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,菩薩隨喜的對象,普及十方一切法界。也就是說,上自諸佛、菩薩、聲聞緣覺,下至六道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勤修隨喜功德的對象。

  凡夫眾生有種種類型,隨著業感的不同,福報亦有高低差別。然而,六道一切眾生皆有其功德、善根,如狗有忠主之義、慈烏反哺報恩、羔羊跪地吸乳之孝等。因此,只要細心觀察,一切眾生皆有值得我們隨喜與學習的特點。

  凡夫眾生總是看到自己的好,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;總是習於膨脹自我,而貶損他人。因此,行善者少,造惡者多,六道輪迴受苦不已。若能修習隨喜,不僅能將習於造惡的身口意,轉為積極行善的身口意,轉利己心為利他心,生命也會愈來愈有意義,世界更將愈來愈趨向平等、喜悅的佛國淨土。

隨喜的方式

  一般人的觀念中,布施財物是最容易,也是最普遍的隨喜方式。然而,除了錢財的布施以外,藉由其他方式,也能夠修隨喜功德。例如:運用自身的體力,以勞動去幫助別人;在道場聽聞佛法,回到家庭、社會、工作單位,隨緣為人解說;或是以口讚歎、以手鼓掌,乃至見人行善,發起了一念歡喜、讚歎的心,這些都是修隨喜的方式。

  佛在世時,祇園精舍旁一戶非常貧窮的人家經常看居士們到精舍供佛、齋僧,作種種布施,自己也想布施。但由於家裡一貧如洗,無法布施錢財,於是發心每天去打掃精舍。一日,有一位大富長者得知此事,布施貧者五百兩黃金,幫助他圓滿供佛齋僧的心願。

  貧者雖然沒有錢財,但是他運用自身的體力打掃精舍,使他圓滿了布施的心願。打掃精舍,是力的隨喜;長者發歡喜心贊助他完成布施金錢、供佛齋僧的心願,則同時包含了錢財與心念的隨喜。兩者都有無量的功德。

隨喜的功德

  《法華經》隨喜功德品中說:如來滅後,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,隨緣、隨處、隨力為人演說,聽聞者又輾轉為人演說,此人所得功德,大過於以一切資具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道眾生的功德。

  為什麼隨喜功德這麼大呢?因為,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,是一個人的功德;由於他的發心,繼續輾轉演說,令一切聽聞的人都發菩提心,信樂佛道,於是眾生無盡,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。所以這份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,燈燈相傳,光光相照,永遠不會斷絕。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菩薩隨喜福德,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持是功德為調一切眾生,為淨一切眾生,為度一切眾生故起。」菩薩隨喜功德的無盡願行,乃是由於悲愍一切眾生,為調伏、淨化、救度一切眾生而起,志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生死苦海,回歸清淨的自心。所以修了一切功德,仍須回向無上菩提,銷歸於清淨本然的自性。因為,只有這一念清淨本然的自性,才是菩薩隨喜功德的本懷,也是究竟解脫的無上大道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