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
 
本期主題:讚歎--莊嚴自己 成就他人








出言以善 度世則易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惺法師

 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,亦是認知外在世界的重要媒介,如何說得好、說得精,令聞者心開意解、清心悅耳,則必須用慈悲語、智慧語的讚歎法門來溝通,才能利益眾生,廣結善緣。故《法句經》云:「是以言語者,必使己無患,亦不剋眾人,是為能善言。」

良言化導 巧度群生

  過去,釋迦牟尼佛率領五百僧侶前往民風未化的國家。為化導性情蠻橫的國民信受佛法,目犍連尊者首先來到該國城中。當尊者目睹人民荒誕不經的行為時,開口便以因果的道理直指民眾的愚癡行為必墮惡道受苦,於是,人民怒氣沖沖地將尊者攆出城外。接著,舍利弗尊者至該國開演戒法,也同樣遭到民眾的怒罵。其餘五百位大阿羅漢,隨後一一前往度化,皆無功而返,不為該國人民所接受。

  最後,佛陀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前去。文殊師利菩薩一入該國,並不急著宣揚佛法,而先以讚歎法門,稱讚人民是如何勤奮、純樸善良……進了王宮,更讚歎國王德政彰顯,故能上行下效,使每個人民的作為都令人歡欣喜悅。

  文殊師利菩薩的軟言慰語,令該國人民歡喜接受,眾人手持香花、佳餚、珍寶,至誠供養。菩薩視時機成熟,乃率領該國人民前往佛所,向佛陀恭敬頂禮,並聆聽佛陀闡演的無上妙法,大眾皆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。

  又如,美國瓊斯夫人跟隨任外交官的夫婿旅遊世界各地,她每到一個國家,就先學會「美麗」、「善良」等詞的發音,並且經常愉悅地說:好美麗的國家,好美麗的街道、建築,好善良的人民……匠心獨運地把「美麗」的正面讚歎散播到各地。回美國後的幾個月內,她收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數千封信函,感謝她的讚美,使他們發現更大的信心和勇氣。荷蘭當局更採納公路局長的建議,把新建的一座橋樑命為「瓊斯夫人橋」,並邀請瓊斯夫婦到荷蘭主持通車典禮。

善開方便 誠以待人

  從上述兩個事例來看,讚歎,能令聞者生起信心、希望,予人積極提升的力量。因為眾生執我、執有,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是肯定的、鼓勵的,所以讚歎是一種方便法門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度眾時,先不要直接反駁對方,或與人爭辯不休,要以愛語、柔和語,說對方喜歡聽的話,給予安慰、鼓勵,使其產生好感,建立彼此間的信任與良好關係後,對方才容易接受勸導。

  相反地,若作人身攻擊或議論臧否,必然引起是非,尤其當自己使用粗暴、譏諷、攻擊的語言時,在發洩的當下感覺很痛快,其實那種憤怒、嫉妒、仇恨、失衡心的表現,本身即是煩惱,既害己又傷人。可能一句惡言,即令他人信譽掃地、家破人亡,甚至走上絕路,故諺云: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」孫子亦云:「贈人以言,重如珠玉;傷人以言,甚於劍戟。」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」乃是做人的基本修養,而佛弟子更要做到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綺語。

  讚歎,來自慈悲的心念,所謂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發自內心的真誠言行,用之得體,可以莊嚴自己,成就他人,與人廣結善緣。誠如《尚書.秦誓篇》所說:「若有一個臣,斷斷兮,無他技;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彥聖,其心好之;不啻若自口出,實能容之,以能保我子孫黎民,尚亦有利哉!」看到別人的技能、知識、才德及善行,以真誠之心稱讚、學習,可以去除自己的嫉妒、卑慢,亦可擴大自己的心量。若人人如此,必能使社會安定祥和。所謂「出言以善,如叩鐘磬;身無議論,度世則易」,因此,廣行菩薩道須在合宜合時的因緣下,隨喜讚歎,令聞者心生歡喜,開創積極光明的人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