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7
 
本期主題:自在--無煩無憂無掛礙









自在觀生活,生活觀自在

 

  修學佛法講究的是理事一如、解行並重,「自在觀生活」屬於理上知見的契悟,而「生活觀自在」即是在事上的實踐。自在觀生活,顧名思義是能夠通達真理,進而將真理印證於日常生活;而生活觀自在,則是由應機接物、待人處世中來考究自己對於真理領悟的程度。古德云:「有理無事,增長邪見;有事無理,增長無明。」理與事只要偏到一邊就會出問題,唯有解行並重才是圓滿的佛法。

能觀心者 究竟解脫

  如何能自在觀生活呢?必須從教理著手,經由心性的契悟而應用於生活上。祖師大德有言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的確,知見就像是飛行器的導航系統,有了正確的導航才能抵達目的地。修行更應如此,有了正知正見才能自在、解脫。而知見的端正必須藉由佛陀的教示、大善知識的引導,不斷地薰修,深入思惟,所謂: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」一旦能契悟如來知見,運用於日常生活中,便無處不自在了。

  如何能生活觀自在呢?必須將佛法具體落實,藉事相上的磨鍊而契悟心性。修行離不開穿衣吃飯、應機接物,待人處世若能圓滿無礙,就能真正契入佛法。在道場中,所做的每一件事,所修的每一件善法,都有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功德,例如:現在努力學習外語,雖然這屬於世間法,但是學成之後度化外籍人士,世間法也就成了弘法度眾最有力的助緣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,只要我們能用心去體會,那麼隨拈一法盡是實相,這也就體會到生活觀自在了。

  「自在觀生活」、「生活觀自在」,如何讓二者融合為一?其中的竅門在於「觀照」與否。經云:「能觀心者,究竟解脫;不能觀者,究竟沈淪。」能隨時觀照自心,使這念心不隨外境變化而起伏不定,才能成為解脫、自在的人。「觀」是斷惑正要,因為能起觀照,所以能斷煩惱;因為能覺察、覺照,所以能斷惡修善,進而明悟心性。

念念起觀照 調正身口意

 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觀照的功夫?首先可從意業下手,如憨山大師所說:「念起即覺,覺即照破」,但能久久收攝,自然心正。若能時時束斂自己的心念,就不致妄想紛飛、到處攀緣,制心的功夫做到了,煩惱自然降伏。其次是嚴禁口業的造作,口過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,而口業所帶來的災難往往也教人難以想像,所謂「一言以喪邦」,古代就曾發生過帝王戲弄諸侯而導致亡國的案例。口業之嚴重足以使人墮落三塗惡道,身為修行人怎可不謹言慎行?誠如百丈禪師所說:「語言以減少為直截。」所以話多不如話少,話講得恰到好處更是重要。再則防範身業的造作,防治的方法以五戒為基礎,即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出家修行不僅要嚴守五戒,更要嚴守進一步的微細戒律及道場規矩;修行無非是為了得解脫,依循戒法,持身不犯,則自心清淨,身心清淨、無諸障礙,自然而然得以自在。

  人人都希望過自在的生活,而自在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充實的精神糧食。試想,豐厚的物質享受能讓生活更自在嗎?事實上,在滿足一時的欲望之後,愉悅的感受很快就被空虛所取代,不斷地追求感官刺激,無異飲鴆止渴。既知追求物質享樂不是解脫之因,就應懸崖勒馬,不再捨本逐末,放下對名利財色的迷思,放下無謂的欲求,放下心中的執著,方能得自在。除了己身自在,更進一步也應讓眾生得自在,所謂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廣行六度萬行,令一切眾生歡喜自在,這才真正是大自在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