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3
 
佛國之旅







清淨法性身 光明映真如--大光明殿


  本然清淨無明實性即佛性法法頭頭盡是禪機
  法爾如是幻化空身即法身塵塵剎剎無非實相

  每一位來到大光明殿的參禮者,在震撼之餘,只有感動。全殿的色系,宛若冰天雪地中滿目的白。然而這片白,並不冷冽,也不蒼涼,而是一種帶著溫度的寧謐,因為這片白來自法身佛的清淨與光明。

大光明殿的特色

  位於九樓的大光明殿,中央供奉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,全殿的白色無聲地演繹著法身清淨無染的特質。白色結晶化玻璃舖構的地面與牆壁潔淨無瑕,處處反映著毘盧遮那佛的影像,法身「遍一切處」之義表露無遺。假使細心觀察,還可在光滑如鏡的牆面上清楚地發現自己的影像,當下提起了返照的自覺。六祖大師云:「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」所謂的密,即是這念能觀能照的覺心。無論契悟與否,修行的路上都需要不斷地反省與檢討,改惡修善,從世間善、出世間善,達到最究竟的中道第一義善。

■七光明殿頂部的天花以光纖模擬星空,當中的北斗七星象徵佛陀的教法指引著眾生邁向正道。

  古代印度的石窟,舍利塔或佛像都是位在中後方的位置,以方便繞佛。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由於信眾漸增,基於功能性的考量,佛像就移到殿內倚壁的位置。大光明殿的佛像,回歸原始的位置,位於全殿中央,似乎也象徵著法身乃是回歸最原始的清淨本心。原始,只是本來的面目。無言無說,不容思議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狂心自歇,歇即菩提。」只要歇下攀緣不息的妄想,「回心轉意」,便能就路歸家,親見本來面目!

  釋迦牟尼佛於夜睹明星而契悟本性時,說道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如來智慧德相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法身、覺性。眾生都有能知能覺之心,但無始以來認賊作父,始終被外在的境界及自我的意識所牽引,作不得主。由不作主而造作種種惡業,致頭出頭沒,輪迴不已。殿頂的天花,是以光纖模擬的星空,中有北斗七星。北斗七星是北方天空中最佳的指標星座,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,象徵佛陀的教法是眾生生命中最好的參照座標,指引一切有情出離生死的大海。

念念自性見 法身處處現

■殿中供奉的毘盧遮那佛手結毘盧印。

  手結毘盧印的毘盧遮那佛通體潔白。佛像在開雕之初,建築師及佛像雕刻專家努力思索「似有非有,似空非空」該如何表現?形而上的意境與形而下的物質界該如何取得交集?如何表達法身無形無相的意境?經過幾番的討論和實驗,終於體會導師 覺大和尚所說:「無相之相,也是著相。」果真如此!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,法身無相無不相,執著有無都是一種住著,空有實則不礙。妙有乃緣起性空,真空當中又能生妙有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二邊見解,就此銷融。 導師四兩撥千斤的幾句話,讓大眾豁然開朗。既然如此,那就選擇最簡單而直截的顏色吧!白色的佛像整體沒有多餘的裝飾,僅用線雕方式表現至為簡潔的衣紋。

■佛頂髮髻焰柱上有佛像,象徵「光中化佛無數億」。

  佛像頂上的髮髻為「無見頂相」,是佛的八十種相好之一。「無見頂相」源自佛在因地修行時,於無量世頂禮一切聖賢、師長、父母,尊重、讚歎、恭敬供養而來的。螺旋狀的燄柱上有佛像,是「光中化佛無數億」的表法。

  佛像的大理石蓮花台座於設計之時亦賦予種種寓意。台座從上而下的第一層沒有圖樣,代表「空性」;第二層是「蓮花」,代表的是這一念心;第三層刻有五十二尊佛像,代表菩薩五十二位階;第四層則是八葉蓮花,上有過去七佛的線刻像。這樣的表現說明的是過去七佛歷劫修證,經五十二位階而後成佛,然而,分斷無明、分證法身的過程中,始終還是不離開當下這念心。底座的八葉蓮花上除了過去七佛之外,背面第八葉,則是博山爐的線刻圖。

■佛像底座有過去七佛的線刻圖,上層為蓮花和五十二尊佛像,代表過去七佛歷五十二位階成佛,始終不離當下這念心。

  博山爐為中國香爐的始祖,乃西漢時期東南亞及西域一帶的香料輸入中國之後,皇宮貴族用來薰香的器具。博山爐爐身大多刻畫層層交疊的山巒及奇珍異獸,爐蓋通常鑄以傳說中海上仙境「博山」的山巒及雲霧形狀。爐蓋經過特別的設計留有氣孔,燃香時,煙氣從鏤空的孔中散出,繚繞在山巒狀的爐蓋四周,猶如山嵐,之後再裊裊上升。古時,修道成仙、長生不老是人們普遍的願望,博山爐底部人頂著爐的造形,就是代表以爐的香煙作為與天交接的媒介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隨著佛教的傳播與興盛,博山爐就逐漸轉變為佛教的供養物了。

 
■底座背面是線刻的博山爐,為中國香爐的始祖。
■供於殿內的脫胎旋紋方口瓶,色澤素雅細緻。

  寶瓶是佛教的八吉祥供養物之一(註1)。大光明殿內供有一對高三百一十公分、直徑一百四十公分、重九十六公斤的脫胎旋紋方口瓶。它的原形是傳統的天球瓶(註2),經過設計創作為現代造型。器形口方腹圓,由圓形扭成方形,形成上升螺旋狀。胎體為傳統漆脫胎,表面以漆畫藝術處理,根據紋理小樣,調配色腦,以不同工具、手法,做多層次的深淺「潛紋」,再施以銀箔、金箔,覆蓋透明與有色的大漆,切磨推光至色彩細緻亮麗,是一項珍貴的供養。

實相台奇景──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

  由於殿堂挑高,為方便瞻仰佛像,在十一樓設有觀佛平台。位於觀佛平台外面的實相台,可遠眺埔里盆地。自實相台進入觀佛平台前的玻璃門上,巧妙地呈現了一個奇景──由於光線的反射,實相台的階梯全景映照在玻璃門上,殿內的毘盧遮那佛正好位在階梯的影像當中,而觀看者的身影也進入了這幅畫面,三個意象交織成一個巧合而又圓滿的景象,具體而微地引申出各種意涵:

  其一,實相台與法身佛交疊,顯示法身即是實相、實相即是法身的意義。第二,階梯代表漸修法門,而毘盧遮那佛則是清淨法身,階梯與法身佛的影像交糅,代表一漸一頓互融無礙。第三,漸修圓滿,一樣是達到法身、實相的境界,同步揭示頓漸不二之理。第四,觀看者的影像正好映照在佛像的毘盧印上方,恰好與佛的心臟位置同高,可見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從一個巧合的實相台奇景延伸出的種種意涵,在在揭示著佛法大意。然而,假使沒有一面潔淨的玻璃,內外的所有實景都無法顯像。我們的這一念心彷彿就是這面玻璃,一念心淨,則法身佛、眾生相合而為一,心、佛、眾生一時呈現!

宗教藝術文化的省思

  據報載,德國東部有「易北河上的佛倫斯」之稱的德勒斯登,市中心的地標聖母大教堂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於戰火,二○○五年十月三十日終於重現世人面前。聖母大教堂是西方建築史上的名蹟,高九十五公尺,始建於一七二六年,建成於一七四三年,是一座巴洛克風格式的建築,以巨大的大型砂岩所製成的圓頂聞名。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聖母大教堂,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毀於戰火,只剩下一座十三米高的殘墟。一九九四年德國統一後,發起募款重建活動,世界各地廣泛響應。歷經十一年,耗資一億八千萬歐元(約新台幣七十三億),憑藉著照片與昔日留下的設計圖,在兩百多名專業建築人員和工匠的努力下,終於讓聖母大教堂在毀壞六十年後恢復原貌。二○○五年十月三十日,聖母大教堂的鐘聲再次響起,來自世界各地約十萬人次參與落成典禮,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。

  相較之下,五年前,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不顧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,炸毀了與敦煌石窟、印度阿占塔石窟同列為世界最珍貴的三大佛教藝術遺產──巴米揚峽谷洞窟的巴米揚大佛。塔利班政權垮台了,阿富汗政府目前雖然積極計畫以雷射光束於原址重建一虛擬佛像,但巴米揚大佛石像卻已化為灰燼。塔利班的野蠻行止與世界各國為保存宗教藝術文化所做的努力,是一種極端的反差。希望藉由這種對比能為世人帶來省思,化解宗教仇恨與政治對立,並喚醒世人對保存宗教藝術文化「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」的清淨自覺。

  大光明殿兩側 導師所題的楹聯:「本然清淨無明實性即佛性法法頭頭盡是禪機,法爾如是幻化空身即法身塵塵剎剎無非實相。」無情說法有情聽,環境的感染力可以造就心念與法界。大光明殿的每一個角落,深富穿透力的佛法表徵及氣氛,讓每一位來訪者的心境當下清涼,乃至有所契悟。經言:「心淨則佛土淨。」當下這一念心淨,當下契入法身,當下的法界就是淨土。如是無價的寶藏,不能用世俗的眼光、物質的角度予以衡量。中台建築所展現的佛法學術化、教育化、藝術化、科學化、生活化等精神,以及為提升與保存傳統宗教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,相信必能用時間證明其價值與意義,在歷史上留下深而且遠的足跡。


(註1)八吉祥供養物為:法輪、寶蓋、法幢、法螺、寶瓶、盤長、雙魚、蓮花。
(註2)器腹碩大狀如圓球,故名天球瓶。天球瓶始燒於明永樂、宣德時期。 清朝康熙時代仿古之風盛行,雍正、乾隆時期較為流行,多署本朝年款。

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