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心敬慎

於佛法不以一心,不生敬慎,則難有所乘。
一心敬慎是入佛法大門之鎖鑰。

文/見疇法師

  

  從古至今,一切聖賢,因於佛法一心敬慎,得以見性入佛智海。古德云:「佛法從恭敬中求。」若不存恭敬謹慎之心,乃至稍有一絲怠慢,則如一葉翳空,雖小惡而障蔽空明佛性,於法難以深入,是故豈能不一心敬慎乎。

  一心,心無夾雜,純而不染;敬慎,恭敬謹敏之意。以虔恭戒慎之心受持佛法,時時觀照自身三業,令其如法如律,唯善唯正,無有間斷。於身業上須具威儀,端坐如鐘,行走如風,細行庠序無有錯失;於口業必防護,非時則默,發則佛法,無一語不利益群生。然其身口二業,皆由心念而起,是故言「一心」,對法一心恭敬謹慎,專注不忘,乃至二六時中始終覺察其心,觀其動相不令狂馳,令其歇息。吾人之心多為散亂,由於執於自我,因此便以自身之分別看待外境,於我所好者則生貪愛,非愛則生厭,於我所惡者即起瞋,非此二者則為癡,如此看來,所有心念皆在貪瞋癡中,未曾出離,如經云:「眾生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正是如此。

  是故應以善消惡,於法一心虔敬,妄想便能停息,乃至為求一法寧可碎骨粉身,念念相續無有疲厭,只此堅定一心,無有雜染,以敬慎之心渴仰法益,則能專注憶念,唯恐稍有漏失,如此攝念專注,念茲在茲,必能速入佛法,與其相應。

  因此,一心敬慎,是入佛法大門之鎖鑰。昔日善財童子為成道業,遊歷諸方五十三參,不畏艱苦,恭求法益,對諸善知識無有分別,唯此深切為法一念,於自身心收攝謹慎,修習所授之理法,因而突破重重關卡,得以成就。若無一心敬慎,如何證悟?

  反之,於佛法不以一心、不生敬慎,則難有所成,若不專注於一善念,自身亦無法達到無念,則心所生皆為惡,念念驅馳,則引發身口二業,惡行不斷,招感輪迴苦報。如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」若不觀照此心令其漸細,無有細行,所作所為皆是粗惡,則成障礙,無法入道,須知善惡互為消長,不善即惡,所謂「為善如春日之草,未見其長,而日有所增;為惡如磨刀之石,未見其減,而日有所損。」是故未曾見一怠惰慢心者深契諸佛妙理,散亂心行,增長其過,豈可不慎!

  佛法重於修心,一念可超越百劫迷罪,一念亦可滅萬劫之福,是善是惡,在吾人一心,一切法無不是從此心流出,一切法亦歸還此法界,是故欲滅罪得福,乃至達到解脫涅槃境界,則必須念念不離佛法,綿綿密密,如煙之長延不絕,如此則惡法逐漸除滅,善法增長,累劫之妄想分別,皆因一心於善法中熏修,而能惡少善多,乃至唯善無惡。至此再進一層,亦不執善,便能達到無念實相,心如水之清明,如鏡之徹照,所謂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如此停止心念之流轉,便能終止累生以來的錯妄輪迴,看清因果、不昧因果,於中卻能運用緣起,自利利他,圓滿一切功德。  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