煩惱起時恰是用功處


文/見徇法師


  古德云:「菩薩無煩惱,眾生愛皺眉。無惱緣無賊,皺眉被賊欺。不須問師匠,心王應自知。」出家前,初聞這句法語時,心想:自己不就是那個愛皺眉、愛起煩惱的眾生嘛!多麼嚮往「菩薩無煩惱」的境界。等到自己發願出家修菩薩行後,隨著修行愈久,愈發體會——菩薩是因為了達「煩惱即菩提」的道理,堅定自覺覺他的成佛之願,所以能以平常心、歡喜心面對一切順逆境界,不斷地學、不斷地覺,一步一腳印,圓滿悲智願行。

如理思惟 脫纏解縛

  轉眼間,自己已出家十年,雖然不像過去那麼愛皺眉,遇到境界也較能反省、轉化;但捫心自問:「當不如意的境界現前時,原本歡喜實踐的菩薩行,是否還能精進不退?」不得不慚愧承認,當色身不調時,歡喜心就會被色身、苦受所轉,而變得不耐煩;當身體康復,又開始懊惱當時為何不能堅持初發心。

  《國清百錄》言:「夫人發心隨有所作⋯⋯未有首尾慎莫中止,中止者違本心;若再有所作,至前止處留難,即起修業不成,今生現障,後彌障道,此行人大忌。應須竭力善始令終,業既坦然,報亦圓滿。」此段法語讓自己更加警惕,不能再放縱半路懈退的習氣增長,一定要想方設法突破「勇猛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」的瓶頸。反省自己不能堅持長遠心的原因,主要是執著虛妄的色身為實有,所以第一要務便是透過薰修教理,轉化錯誤的知見。

  藉由觀察、思惟這個色身是四大假合,體性是空性,就能破除對色身的執著。身體分析起來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:骨骼、肌肉等堅固部分,是地大;血液、汗水等液體,是水大;體溫的熱量,是火大;呼吸、動轉等流動特質,是風大,這個四大假合之軀體,隨著細胞代謝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不是永恆不變的實體,只因為心粗,覺察不到四大的剎那變異,才會錯認為實有,並執取為我,產生我執。

  當色身不調時,定下心來觀察四大、苦受的變化、無常,進一步返照,能觀察、能覺知的這念智慧心,是不痛的。透過思惟佛法的真理,讓一遇苦受馬上就不耐煩的情緒,找到了解縛的妙方,得以安忍暫時的不適。

唯願利他 借假修真

  進一步要不斷地發大願:「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;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」將執著於自己身苦的心,轉為感同眾生苦受的同體大悲,眾生沉淪於生死苦海,多麼需要佛法,豈可虛擲光陰於個人的妄執,而錯過度化眾生的因緣?從開山祖師的身教,讓我體會到弘法的大悲心,足以超越色身的侷限,不為四大所苦。進一步假借幻化的色身,修福德、修禪定,廣學法門,行菩薩道,落實弘法,愈發心,定能愈法喜。

  所謂「煩惱即菩提」,知道自己有煩惱,正好修行!煩惱是來自錯誤的知見,只要願意依著佛法正知正見,不斷地聞、思、修,去除妄想、執著,知見穩固了,煩惱自然無由生起。沒有煩惱的這念心,就是本具的菩提心。恆思利他,樂修眾善,又不執著善法功德,肯定自性本具清淨功德,不假外求,但不起煩惱,悲智自然流露,如是以行滿願,精進無為,佛道必定可期!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68期》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