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淨其意


文/星寧法師


  經云:「若有欲知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。」修行學佛要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更要「自淨其意」,淨化三業,以期契悟清淨本然的妙明真心。

  孔子曾請弟子各說其志。子路言:「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顏淵說:「願無伐善,無施勞。」子路請孔子說自己的志願,孔子說: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」子路「忘物」,願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;顏淵「忘善」,不誇耀個人的才德、功勞;而孔子「忘己」,願老人得到奉養的安樂、朋友以信實相交、少者得到關懷。

  生活中不容易做到忘物、忘善、忘己。例如:借出的東西壞了,心中遺憾不捨,甚至怪他人粗心;受人稱讚便覺得高興,強調自己的努力及功勞。反之,討厭被批評指正,認為對方吹毛求疵。如此在修善的過程中起了憎愛分別,不但無法自淨其意,反而長養無明。應了達諸法隨緣而生,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,其本質是空性。進一步思惟「三輪體空」之理,無施者、受者及所施之物,練習修善而不執著,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  自己平日將清潔區域維護乾淨,便希望能保持一塵不染。然而,塵垢時刻在積累,過沒多久又染了灰塵。思惟喜愛乾淨、討厭自己的清潔區域被弄髒,是因為執著有「我」,以及「我的」掃區,因此令心不得自在。若能轉個念,藉由掃地來清淨外塵,同時掃除心中的憎愛執著,發願「見路多塵,當願眾生:遠離塵坌,獲清淨法。」打掃乾淨後,發願「見路無塵,當願眾生:常行大悲,其心潤澤。」外除垢穢,內淨自心,願饒益一切眾生,共證菩提;無能掃之人、無所掃之地,能所俱空,銷歸自性,乃能自淨其意。

  開山祖師篳路藍縷創建中台道場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為的是安僧度眾,續佛慧命,以身教教導弟子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並經常開示:「中台道場是大眾的發心、大眾的功德。」開山祖師的行誼,即是無言的說法,對四眾弟子開示著《金剛經》的般若空性,一切法都要回歸自性。

  古德云:「實際理地不受一塵,萬行門中不捨一法。」行一切善法而不執著,這念心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不起憎愛分別,一切銷歸自性,自淨其意,方能知佛境界,入佛寶所。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75期》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