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修布施契菩提


文/星寧法師

  經云:「六度彼岸布施為門,四攝之行而為其首。」六度與四攝法皆是菩薩的必修法門,為何布施是二者之首?原因有二:第一,布施最容易修習。第二,菩薩先行布施,令眾生安樂無憂,便能使其對佛法產生信心,進而發菩提心。布施不僅能利他,更能自利;廣修布施,能對治自己的慳貪之心,化除三毒煩惱,成就菩提涅槃之道。

  布施有三種:財施──施與人財物;法施──為人說法;無畏施──令人遠離怖畏。「施」是惠捨之意,《大智度論》提到四種捨,前三捨與上述三種相同,第四種捨稱為「煩惱捨」,意為布施能捨掉自己的煩惱;最主要的,是能捨慳貪之心。「慳」指自己有的拿不出來,「貪」是貪著本非自己的事物。眾生流轉三界不得出離,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貪欲,因為貪愛而生執著,貪求不到就起瞋恨,不了解自己所貪愛之物皆是無常、虛妄不實,即是愚癡。貪瞋癡的業輪令我們不斷在三界中輪迴;為了出離生死大海,到達涅槃彼岸,故首先須修布施以轉化慳貪之心。

  或許我們會認為自己並不慳貪,然而,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舉動便會發現,我們常常已經在慳貪了,卻絲毫未覺。例如:喜歡挑好的東西,這是貪心;看到發票箱會投下手邊的發票,看到捐款箱則只想投個銅板,甚至無視之,這是慳心。自己會的知識,不願與人分享,怕別人勝過自己,這當中有慳也有貪,慳吝分享,貪求名利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貪著自己的色身,怕累、怕受傷;或是貪著善法,知道要修福報、搶著做事,卻不讓他人隨喜,並且誇耀自己的功德……這些都是來自於慳貪之心。無始劫以來的慳貪之毒,障礙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令清淨心無法現前,不能與菩提涅槃相應。

  為什麼會有慳貪?是因為想擁有自己所沒有的,怕失去自己正擁有的。但自己真的擁有這些錢財、知識……嗎?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我們從不曾擁有什麼,一切事物、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,因緣散滅便無,自己什麼也帶不走;既未曾擁有,又何來失去?明白自己所貪著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,捨掉這些夢幻泡影,我們真正擁有的、從不失去的本具清淨心才會現前。

  經云:「捨一得萬報。」有捨才會有得。藉由布施捨掉慳貪,即得六根清淨,身心喜樂,一心無亂,而生智慧。要成就布施的真功德,需具備幾種心:一、觀施者、所施物、受者皆是因緣假合,是空性,三輪體空,施而無施。二、起慈悲心,願能與樂拔苦,就算他人貪求無厭,亦不生嫌棄、瞋恚。三、具平等心,對受施者不生分別,亦不起慢心。四、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而布施,不求人天福報。五、所有功德皆回向無上菩提,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六、從布施入手,廣及其餘五波羅蜜,乃至六度萬行。

  釋迦牟尼佛過去為寶海梵志時,曾勸化無量眾生發菩提心,並在寶藏佛前發五百大願,願生生世世修行布施,以大悲心將自己所有之物、乃至頭目腦髓,施與一切眾生。若眾生乞求過量,亦皆給與,不生瞋恨,不求果報,但為令眾生得入佛道。故佛於過去世中曾割肉貿鷹、捨身飼虎……,如《法華經》所云:「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捨身命處,為眾生故,然後乃得成菩提道。」

  我們也要發願廣修布施,精進行道,慈悲修慧,修菩薩行,以此利益眾生、攝受眾生;透過布施,捨除慳貪心、瞋恚心等障蔽佛性的種種煩惱,令清淨心現前,如此便能契悟自己本自具足的菩提心。廣修布施,既能利他又能自利;煩惱轉過來了,就是菩提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