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仁勇,中道行


文/星敏法師

  昔日,大珠慧海禪師於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中,開宗明義地開示:「問:『欲修何法,即得解脫?』答:『唯有頓悟一門,即得解脫。』『云何為頓悟?』答:『頓者,頓除妄念;悟者,悟無所得。』」中道實相觀,理上至簡至易:一念不生,萬法無咎。只要保持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的心,當下即是中道實相。然而,事上卻需透過一次次練習、返照,方能相應。

  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孔子曾說,有智慧的人,不會迷惑;有仁德的人,不會憂愁;有勇氣的人,不會畏懼。不迷惑、不憂愁、不畏懼,時時保持正念,不落兩邊,常行中道,即能與道相應。因此,修行的具體落實,可從孔子教導弟子的三達德──智、仁、勇入手。

  知者,智也,即建立正知正見,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,明白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、本具佛性之理,使覺性時時現前。以上台複講為例:從準備複講內容、一次次練習,到上台、拿起麥克風、複講結束。觀照己身、念頭的細微變化,體會到一切真正是「緣起」,本質的確是「性空」,時間一到,原本緊張的心念也消失得無影無蹤、了不可得。開山祖師曾云:「一念不生是最大的精進。」複講前用心準備,不打妄想,相信當前的本具佛性,擁有無限進步的可能性。每次的複講,都是自我挑戰、學習突破的過程;每次的複講,都要以正念、恭敬、供養之心來準備。如此端正因心,從因上努力,未來才能真正弘法利生,接引更多眾生同入佛智。

  仁者,寬惠良善之德行也,即以大慈悲心,恆思利他,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。一切眾生都是菩薩的福田,菩薩行也唯有在眾生中方能成就。在學院學習的過程,亦是修自利利他菩薩行之良機。當同學在課業上有疑問或困難、邀請一同討論時,應學習放下小我,袒開心胸,樂於協助,因為此正是布施之良機。討論過程中,為了讓對方更了解,自己必須思惟地更深入全面,無形中不僅加深了印象,對內容的掌握度也更提高。回首反觀,不但能幫助他人,自己也從中獲益。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已!」心常存仁,施而無施,心無所執,如此方能與道相應。

  勇者,能無所畏懼。蘇軾〈留侯論〉有云:「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。」身為修行人,持清淨戒,自然能處眾無畏;淨念相繼,保任此心,面對任何境界自然能不驚不怖,如此方為真正的勇者。具體落實之道,即是在日常與人相處時,時時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清淨?不僅口不說四眾過、不批評,心中更不能起惡念。因為只要存有一絲怨懟之心,評論別人的言行,念念相續,即與道相違;評論對方的當下,心中早已落入人我是非,缺乏觀空的智慧,不但無法使自己解脫煩惱,更堅固我相、我執,長養瞋心、慢心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內調心性,外敬他人,是自皈依也。」心要謙下一切,以柔軟心、平等心慈悲包容,有著海納百川、虛懷若谷的胸襟與氣度,方能從一切人我是非的煩惱中出離,在森羅萬象的境界中如如不動,此乃真正的大勇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云:「務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過。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於自是;一日無過可改,即一日無步可進。」修行,即是要在每個習以為常的「習慣」與「習氣」中,提起覺性,重新審視此刻心念是否清淨?此刻心境是否與中道實相一致?是則保持,否則調整。期許自己在境界中,皆能有照破妄想的力量,時時觸物起照,能如實了知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在動靜閒忙、二六時中,以智、仁、勇三達德自我勉勵,常行中道,保任此心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