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师志为己志


文/普民精舍住持 见材法师


  「灵山拈花传妙心,专为佛陀续慧命;泉畔开山立梵剎,普度众生出迷津。」二十多年前,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,应慕法求道者之请,创建灵泉寺。开山祖师的悲心愿行,就如同灵泉寺楹联所书,藉由僧众教育、社会教育、学校教育等种种方便,将佛法普及于社会各个层面,让大众皆有因缘接触佛法、认识佛法。从灵泉到中台,从中台到普台,从普台到博物馆,乃至创办佛教学院,以及于海内外广设精舍,师父弘宗演教、普利群生的脚步未曾停歇过。不仅在物质上提供僧众和大众安心办道的道场,更在心灵上护念大众的法身慧命,启发人人本具的自性光明。

  守护道场、弘法度众是出家众的本份事。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云︰「菩提心是道场,无错谬故;布施是道场,不望报故;持戒是道场,得愿具故;忍辱是道场,于诸众生心无碍故;精进是道场,不懈退故;禅定是道场,心调柔故;智慧是道场,现见诸法故……。」真正的道场不离开自心,只要这念心能时时与道相应,心行平等不邪曲、发心修善断恶、深信佛法因果、缘起、心性之理,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,广行六波罗蜜,常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则人生处处皆道场。

  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云:「大菩提心护正法,如教修行心寂静,自利利他心平等,是则名真供养佛。」如是发菩提心、行菩萨道,护持正法道场,乃是真正的报佛恩。诚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,为安僧度众,续佛慧命。从六十五岁至一百二十岁,先后修复鸡足山祝圣寺、昆明云栖寺、鼓山涌泉寺、云门大觉寺、韶关南华寺、云居山真如寺等六大名剎,重建大小寺院八十余处,延续禅宗临济、曹洞、云门、法眼、沩仰五家法脉。老和尚毕生「抛却己事,专为人忧」,一心「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、为寺院守祖德清规、为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」的菩萨行履,正是佛弟子应当效仿的典范。

  然而,要如何才能坚持菩萨行而不退转呢?首先,要先确立佛法的正知正见,深信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皆当成佛。诸佛菩萨和众生的佛性本无差别,差别只在于迷和悟。觉悟了这念心,就知道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体的。觉悟到这个道理,方能视众生如父、如母、如子,观众生苦如己苦,生起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救度众生无有疲厌。

  其次,菩萨行要不退转,还必须要发四弘誓愿。所谓:「以愿导行、以行满愿。」观众生于三界六道轮回之苦,不忍众生受苦,发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;不但要断自己的烦恼,也要帮助众生转化烦恼,发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;众生无量,度众法门亦无量,发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以成就佛道为修行的最高目标,希望人人都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发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

  此外,度众时必须要「恒顺众生」,以四摄法「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」摄受大众。所谓: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众生都喜爱听好听的话,亲近对他有益的人。而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正是顺乎人心,导人向善,使人身心喜悦的行为。众生于受益的同时,也对佛法产生好感。菩萨随顺众生心之所好,行四摄法,作众生的善友,建立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后,对方才容易接受劝导,进而以身教予以感化,如此一来,便可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。

  想想自己何其有幸,在人生遭遇困惑、迷惘时,能就近在精舍听经闻法、禅修静心、修福修慧,确立人生的方向。又何其有幸能亲近大善知识,跟随开山祖师在中台道场出家修行,找到安身立命之所。而师父的行履正是〈中台行愿偈〉:「外现声闻身,内密无上印,身行菩萨道,广度诸有情」的最佳榜样。所谓:「将此深心奉尘剎,是则名为报佛恩。」身为开山祖师的弟子,当「以师志为己志、以师行为己行、以师言为己言」,守护中台道场,令三宝久住世间,以报答开山祖师再造之恩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