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覺悟的契機


文/見素法師


  修行人每日的功課,就是反省檢討。反省有沒有覺察自己的貪瞋癡、無明煩惱?覺察了煩惱,是否願意真心面對、反省改正?貪瞋癡煩惱是生死的根源,欲求解脫自在,唯有正本清源,轉化煩惱。人人雖有本具的佛性,然而「迷即眾生,覺即菩提」,因此修行就是修除煩惱、改正過失,如此反求諸己,返照自心,就是「覺」的開始。如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方成佛道。」成佛就在這念返照的智慧心中。

  然而反省檢討須以佛法為依循,不能落入掉悔,失去正念,乃至自責懊惱、自暴自棄,與道相違;亦不能輕忽敷衍,沒有覺照自己的煩惱習氣干擾他人,或遇到問題,一昧覆藏而不能反省改正,則修行日漸退步,此乃因自蔽覺性之光明,而失去信心所致。反省檢討,是修正錯誤的知見,提起覺性的力量淨化三業,如古德云:「澡雪精神」。犯過失,要有改過的勇氣,要抖擻精神,如湯之《盤銘》云:「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
  如何反省檢討,方能改正過失,日新又新?不因反省檢討而落入掉悔?

  一、思惟因緣果報的道理:《達摩二入四行觀報冤行》云:「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見與,甘心甘受,都無冤訴。」如今受苦,是過去自己也曾如此對待他人,今日果報現前,故深信因果,反省改過,淨化自心,必能消業了業。所謂:「懺悔得清淨,懺悔得安樂。」懺悔清淨,就能自在無礙。

  二、思惟緣起性空的道理:遇境時不起煩惱,而是反省檢討自己,現今有了過失,知過改過即是,並思惟: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所生,緣起緣滅,猶如「船過水無痕」。深信順逆皆方便,皆是修行增上緣,心無增減,如如不動,即能與道相應。如此思惟後,即放下煩惱,令心自在無礙。

  三、深信人人皆有本具的佛性:覺性是本具的,道非外求,覺察覺照、修除心中妄想煩惱,不落二邊,安住當下,覺性作主即是道。

  生活中落實反省,道業才能不斷成長。例如:某次出坡洗碗,見年長法師和自己同站洗碗機後方,分類歸放洗後的餐具,心中本有掛礙,覺得今日可能會慢一些,沒想到對方動作純熟,反應迅速,且柔軟慈悲,態度溫和地配合自己。一覺察心中的慢心及分別,當下即慚愧自省,感恩對方心量廣大,隨即放下自己的妄念,縮小自己,互助配合,於合作無間中圓滿坡務。

  體會《六祖壇經》中所云:「常須下心,普行恭敬。」時時心存正念,勿生分別,方能圓融處事。反省檢討的目的,就是修正錯誤知見及煩惱,提起覺性,淨化三業,以契悟本具的佛性。修行的成長與覺悟,就在反省檢討中步步落實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