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忘恩師所教


文/見梓法師

  記得十多年前,晚課剛下殿,走到鹿野苑時,正好遇到開山祖師在巡山,趕緊把握因緣向師父請示用功的方法,師父慈悲開示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多年來,始終不忘恩師所教,一直將此偈語當作修行用功的依準,朝這方向努力。

  《出曜經》中,對於此偈的內涵如是詮釋:「諸佛世尊教誡後人,三乘道者,不以修惡而得至道,皆習於善自致道跡,是故說曰:『諸惡莫作』。」「修行人普修眾善……見惡則避,恆修其善。所謂善者,止觀妙藥燒滅亂想,是故說曰:『眾善奉行』。」「心為行本……行人執志自練心意,使不亂想,如是不息,便成道根,是故說曰:『自淨其意』。」「如來演教禁戒不同……吾所成佛王三千者,皆由禁誡惠施所致也,是故說言:『是諸佛教』。」過去諸佛以此教誡弟子,開山祖師亦如是教導弟子們。

  此〈七佛通戒偈〉,自己尤以「自淨其意」為努力之標的,因心所思所想會驅使身、口去造作,而產生種種善惡業報。《大學》中云:身有所忿懥、有所恐懼、有所好樂、有所憂患,則不得其正。當心偏一邊時,對於人、事、物就無法以平等心、慈悲心來對待,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,甚至蒙蔽自心去造作惡業,而致不斷地輪迴生死。

  每個人的想法、看法、習慣皆不同,相處或共事,難免有意見不合之時,反觀自己在生活中,每當不順己意時,瞋心即起,百障萬門也隨之而開,接續著的是言語不和悅、各種負面想法和惡念,如浪潮般一波接著一波,與他人結了惡緣。雖知煩惱從心而起,要調伏、轉化煩惱,必須從心入手,但落實起來並不容易。

  白居易曾向鳥窠道林禪師請法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師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曰:「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。」師曰:「三歲孩兒雖道得,八十老人行不得。」知易行難,長久以來養成的慣性,遇到不如意境界,惡念常起得比善念快。從開山祖師的教導,和身旁眾多善知識的引導,讓自己知道今生所遭遇到的種種不如意,是過去所種的因而感得的果報,若不想再受苦,從現在起就不要再造惡因,即是要「諸惡莫作」。更進一步要「眾善奉行」,如:起心動念要皆是善念、持戒清淨、落實觀行以轉化煩惱、薰修教理以建立正知見,運用學習到的佛法利益眾生……心心念念、所言所行皆不離善法,則諸惡就無縫可入,此既是「眾善奉行」,也是「自淨其意」。能如此,心自然能正,能養出大無畏的精神,照破無明煩惱。

  反躬自省,人生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,而這許多絆腳石都是自己搬來的。知道問題所在,是好的開始,提醒自己要不忘恩師所教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修正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不妄造作,如是依教奉行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