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啟解脫之鑰


文/星化法師

  微妙高深的佛法,不離動靜閒忙、行住坐臥的實踐。中台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,是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所擬訂的實踐佛法之具體準則。在日常生活中,若能依此落實,不但待人接物有所依循,且能廣結善緣、成就諸事,進一步由事到理,化除心中的慢、瞋、虛偽,回復本具的清淨自性。

  三千年多前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時說道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清淨的自性,人人本具,其中含藏一切功德妙用。敬慈和真也是本具性德的妙用,本應是「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」,自然而然能顯現出來,但眾生從無始劫來,這念心被妄想執著所蒙蔽,不但光明的性德未能彰顯,反而增長憍慢、瞋恚、粗暴及虛偽等種種習氣,待人接物、應對進退失據,生活中多有衝突和障礙。中台四箴行即是化解這些衝突、障礙,讓心回復清淨的良藥。

  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日常生活中,若能時時以這四個具體的準則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,心中始終保持恭敬他人的真誠、慈悲為懷的精神、和合無諍的度量與認真的態度,做人做事就能圓融無礙,消弭人際之間的矛盾、衝突,創造祥和的法界。

  中台四箴行雖然具體、明確,但其履踐並非一蹴可幾,需要時時將敬慈和真放在心上,念茲在茲,並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又自以為是,是否又妄起瞋心、不耐煩心,是否喜和人諍論,又或做事只虛應故事。初開始,在實踐過程中,遇到一個瓶頸,即是自己的執著──執著自己做得到,他人也要做得到。這樣的執著,曾經讓自己陷入煩惱中,甚至因此心生瞋恚。自我反省:心生瞋惱的當下,已經失去對人該有的敬慈和真。要先放下自心中的分別、執著,不管對上、對下、對人、對事,都要具足敬慈和真,自性的敬慈和真才能隨念顯現。例如:對下以慈的同時,也要對下以敬、以和、以真,尊重對方,給予每個人學習、成長的空間,和合無諍,真誠相待,如此才是真正落實對下以慈。從當中體會到,中台四箴行也是在訓練自己覺察、覺照、作主的能力。

  《法華經》中記載: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曾為常不輕菩薩,見到所有人皆禮拜、讚歎,有人聞言,心生瞋恚、惡口罵詈,或以杖木瓦石打他,常不輕菩薩始終不改其對眾生的恭敬,不但心無瞋恚,口無惡言,且在自己修行有成時,還為大眾說法,度化眾生。常不輕菩薩因心中對眾生無分別,所以能做到平等地尊重、恭敬;即使面對怒罵毀辱之境,亦能堅持對他人的恭敬,同時也做到了慈悲度眾、和合無諍與真誠無偽,是圓滿敬慈和真的最佳典範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中記載,法達法師因為執著自己誦念《法華經》已超過三千部,而心生憍慢,禮拜之時六祖大師時,頭不點地。在聽聞六祖大師開示後,慚愧懺悔,發願從今而後要謙恭一切。這個公案,也提醒我們,當心中有所分別、執著,就容易產生自以為是的憍慢。要真正做到恭敬一切眾生,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分別、執著。

  王安石曾作詩云:「風吹瓦墮屋,正打破我頭,瓦亦自破碎,豈但我血流,我終不瞋渠,此瓦不自由。」若能對眾生無法作主的苦感同身受,自然能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、包容之心;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」,若能真實了知一切眾生互依互存,有著重重無盡的因緣,今日自己所受用的一切都是眾生所共同成就,如此,對一切眾生心中只有感恩,願意互助、和睦相處;若深信因果之理,自會在因上努力,不論他人是否看得到,不管是否能獲得他人的肯定,就是對事以真。

  看似簡單易行的中台四箴行,背後蘊含的意義深遠。若能於事相上做到敬慈和真,進而由事入理,返照自心,除去憍慢、瞋恚、粗暴及虛偽之心,放下心中的分別、執著,就能進趨解脫之道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