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實慎獨 趣向解脫


文/見禱法師

  慎獨乃修身養性、進德修業之關鍵。

  一般人會有偷心,是因為以為沒有人知道,就隨順習性、煩惱心做了不該做的事,例如:小偷,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以為沒人看到,就付之行動去偷,因此蹈法網而受牢獄之苦。可知,世人想要明哲保身,對於違犯法律之事,不管人前人後,一定都不能做。

  儒家之修身養性,亦強調獨處時要謹慎,《中庸》云: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」在人看不到的地方、聽不到的地方,也要戒慎恐懼過失。

  修行之人,更要做到慎獨,祖師云:「凡做工夫不靈驗者,往往只是偷心未死,所以虛延歲月。」又有云:「夫人語默舉措,自謂上不欺天,外不欺人,內不欺心,誠可謂之得矣,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,果無纖所欺,斯可謂之得矣。」一切作為,都是覺性的展現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人前人後都要表裡如一、真誠無偽、光明坦蕩,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偷心。

  慎獨既然如此重要,行者應該如何培養獨處時作主的能力?

  首先,要能夠持戒清淨。以戒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,令身口意三業清淨,不管人前人後都能如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般謹慎,行為自然端正不踰矩。再者,深信因緣果報的道理。深信種善因,得善果;種惡因,得惡果,即使在人看不到的地方或獨自一人時,也能不輕舉妄動、不胡作非為。三者,少欲知足。所謂「事能知足心常泰」,能夠少欲知足,便能有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的自在與美好的品德。

  更進一步,如同《中庸》所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。」時刻提起覺性,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在心念未動前,就能微密觀照,乃至起心動念都能謹慎,合乎節度,即使偶失覺性,也能夠反省、檢討,立即改正,恢復自心的清淨光明。行者以德潤身,修心為要,能如是落實慎獨,便能任心自在,從心所欲而不踰矩。
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,偷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」如果能在慎獨工夫上不斷努力,落實解行合一、言行一致,於處眾以及獨處時,都能起微密觀照,沒有半點偷心,並知慚知愧,時時刻刻反省、檢討、改正,令身口意三業清淨,則必能與道相應,趣究竟解脫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