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调得自在


文/见奇法师

  人生活在这世间,多少都会遇到不如意事,以及面临种种压力,导致身心疲累。当感到压力大或身心疲累时,我们通常会寻求能调适身、心的方法,有人会想要去吃美食;有人会想要去逛街、购物;有人会想要去唱歌、跳舞;有人会想要去……借以转移注意力,将烦恼暂时抛诸一旁,让心情平复。但是这样做之后,并不能解决问题,所采取的方式也不能让自己快乐、心情回复平静;也不能令我们不再困于种种的境界和烦恼中,未来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和烦恼……很显然地,我们所采用的这些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,也无法让身心真正得到调适。

  在《法句譬喻经》里提及,有一位梵志,年仅二十,大小事情过目就能学会。自以为聪明,曾立下誓言要学会世间所有的技术,于是到处游学访师。因为他的聪明才智,举凡六艺技术、天文地理、医术、歌舞伎乐、裁缝刺绣、烹饪等,无不精通,因此自傲地认为世间没有人的才艺能胜过自己。一天,遇到一位沙门,从未见过沙门的梵志好奇地问对方是谁?这位佛化身的沙门说道:我是一位调身的人。梵志不解,继续问:调身是什么意思?沙门就利用梵志所熟习的事物为比喻,说道:弓匠善于制作角弓,行船的人善于驾御舟楫,木匠善于制作木器,有智慧的人善于调伏五蕴色身;智者的心定如磐石,毁谤和赞美,都不能使他心动……。沙门说完后,便踊身空中,恢复佛身,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光明照耀天地,再从虚空冉冉下降,并对梵志说:这是我的道行所现的变化,也是因为调身之力。梵志于是跪于佛前,问调身之法。佛告知要修习五戒、十善、四无量心、六波罗蜜等,并告诉梵志过去所学的那些六艺奇术,是放荡身心的生死苦海之路,无助解脱生死。梵志听闻佛这一席话,才明白什么是一生所该学习的,即随佛出家修行而证道。

  追求世间的五欲六尘,感官享受,并无法让身心真正得到调适。如佛所言,有智慧者应善学调身之法,而非向外追求。调身也要调心。无始以来,我们因为心中的无明、妄念,念念相续,而产生诸多烦恼与痛苦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世间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所造就出来,烦恼也是由心而起,既是如此,要改变,根源就要从心上努力起,要调御自己的心,觉察、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发现心跑掉,向外攀缘五欲尘境,就要赶紧将念头拉回,收摄心念。

  《增壹阿含经》中提及佛的弟子二十亿耳比丘,刻苦精进,日夜不寝,但因为不能漏尽烦恼,于是起了想放弃修行的念头。佛知道后,为他说了一个弹琴的譬喻──琴弦若太紧,就弹不出适当的声音;弦太松也是如此,只有不松不紧,才能弹出恰到好处的音声。二十亿耳比丘听闻后,依佛所教而行,最终成就阿罗汉果。身心要善调,必须急缓适中,过于急迫,心易起烦恼;过于松懈,心容易懈怠。懂得善调身、心,适得其中,才能真正获身心自在。


单元首页